但他想不明白為何釣鰱魚要用如此鉤餌,因為正常來說,專釣鰱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
他從小就聽人說,鰱魚主要靠撈,釣魚時沒有誰敢拍著胸脯說,說我這餌入了水,上鉤的必然是鰱魚。
而現在,李笠就是要讓武祥知道,釣鰱魚的秘訣是什么。
這個時代所稱“鰱魚”,有白鰱、花鰱,白鰱即后世所稱“鰱魚”、而花鰱則是“鳙魚”,這兩種魚對于垂釣者來說是“兄弟”,習性相近,釣法也類似。
相比其它魚類,鰱、鳙的頭部很大,鳙魚頭部更大,所以俗稱“大頭魚”。
按照后世進化論的說法,鰱、鳙有這么大的頭部,必然有功能上的需求,李笠給武祥講解道:“頭大,意味著鰓大,那么對于魚兒來說,鰓大意味著什么?”
武祥頗為聰明,想了想,說:“莫非是吸水更多?”
“嗯,是這么個意思。”李笠點點頭,盡量用淺顯的道理,讓武祥明白‘鰱’(鰱鳙)的生活習性:“馬兒四肢強壯,所以跑得快...”
“鳥兒翅膀越大,飛得越高;人的嘴巴越大,能吞的東西就越大,而這魚兒的魚鰓越大,說明什么?”
“說明它們主要靠吸食水中小蟲、浮萍,以此為生,你看,魚鰓是不是像篩網?篩網越大,濾掉的水就越多,而攔下來的東西自然也就越多了...”
這個時代的人,不可能對水中魚兒有深入的了解,而李笠知道,鰱鳙屬于濾食性魚類,這種魚類的進食方式和一般魚不同,食物為水中小小的浮游動物。
其進食特點為‘吸食’,或者說是‘喝’,而其它魚類進食是‘吞咬’。
那么,通常釣魚的釣法:魚鉤掛餌,以餌吸引魚來咬,對于鰱魚無效,因為鰱魚的進食方式是‘喝’不是‘咬’。
而且,鰱喜歡酸、鳙喜歡臭的食物,口味比較重,所以,后世針對鰱、鳙的生活習性,有專門的制餌配方和釣鉤組合。
若使用釣鯉魚等尋常魚類的方法釣鰱、鳙,上鉤率很低,所以如今要獲得鰱魚,基本都是靠張網捕魚,然后看看網上來的魚有沒有鰱魚。
這樣的捕撈方式沒有針對性,效率不高,主要看運氣,很可能一網下去,撈上來數十尾大魚,其中鰱魚的數量也就幾尾。
相比網捕,針對性的垂釣反倒高效,成本低、見效快,如果運氣好,每日釣個數十斤都不成問題。
李笠和武祥兩個少年,搖著船出去釣鰱魚,不需要大網,不需要其他人幫忙,只需要尋常的釣竿,還有特制的釣餌,并且提前“做窩”,就能實現這個“小目標”。
餌料合適、找到魚群活動區域的話,一天釣個數十斤都不成問題。
這不是李笠吹牛,后世的釣鰱、鳙高手,在合適的水域垂釣,常常可以一天釣上百斤魚。
現在,郡廨讓他每三日交十尾鰱魚,按原有的捕魚方式,是個沉重的負擔。
但是,若針對性的釣魚,即便運氣一般,不到十天,他就能把一個月的數額搞定。
釣上來的鰱魚,暫養在魚塘里,到日子就拿去郡廨交,其他時間就可以忙自己的事情。
李笠說得頭頭是道,武祥聽著聽著有些小激動,雖然“一天釣數十斤魚”聽起來很夸張,但事實就是如此:
他倆忙了兩三日,就釣了五十余尾鰱魚。
每尾都重四斤以上,加起來不就接近二百斤了?
兩三日的魚獲收入抵得上他為人幫傭三個月所得。
“你莫要小看釣鰱魚,不但誘餌有講究,提竿的時機也有講究....”李笠繼續講解‘秘技’,還用實物來演示,讓武祥聽得入神。
“既然鰱魚的習性是吸食,那么我們做的餌料就要有特點,入了水要融化,你是知道的,面團入水融化,宛若融成一團霧,這叫霧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