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笠不算是專家,但總歸是見過、聽過,所以能夠以‘創業顧問’的身份,指導彭均創業、發財。
如今,食攤度過第一階段,開了個好頭,把名聲打響,接下來,就是再接再厲。
彭均不太清楚該怎么辦,全靠李笠指點,如今見著食攤生意果然火爆,投進去的成本都賺回來了,做東主的當然高興。
城南碼頭雖然人氣旺,但商家多,競爭激烈,彭均知道自家雖然在這街上有個位置,卻不敢在這里做食肆生意。
結果,李笠確實有好辦法,不但教會他如何做好香噴噴的竹筒魚飯,還制定了一系列“策劃”,為食攤的買賣紅火做好準備。
其一,是嚴格制定竹筒魚飯的烹飪流程,譬如竹筒的準備、魚肉和糙米的用料比例、入籠蒸煮的時間,都有嚴格的規定。
其二,強烈要求必須備足人手,相互間分工協作,而不是一個人兼做幾個活,為的就是突出整個流程的“快”,并且不容易出錯。
因為他的食攤經營的是“快餐”,必須突出一個“快”字,不能讓食客排隊排太久,避免對方排得不耐煩了中途改變主意離開。
也不能因為“快”而手忙腳亂、算錯錢,自己吃虧,或者讓食客覺得麻煩。
為了達到這個要求,多幾個伙計、多開幾份工錢是值得的。
其三,開展“外賣”服務,專門讓兩個伙計負責“外賣”,接待為客人跑腿來買竹筒飯的別家食肆伙計,并給對方跑腿錢。
當然,這得他事前先和各食肆東主談好,要有讓利,免得被對方認為自己引誘伙計吃里扒外,到時候引起眾怒可不好。
其四,食攤還未開業,就大規模囤積尺寸合適的竹子,防的就是萬一:萬一生意火爆,竹子供應不上,這就不好了。
其五,開業初期,雇人做‘托’排隊,營造出生意火爆的情景,快速聚攏人氣,然后以過硬的“質量”,留住回頭客。
其六,薄利多銷策略,三文錢一個竹筒魚飯,利潤很薄,但要的就是薄利多銷,同時以“價格門檻”擋住跟風者。
竹筒魚飯的做法不復雜,若買賣火起來,必然有人跟風,所以需要“價格門檻”。
這個門檻讓對方的成本不足以撐起三文一個的“竹筒魚飯”,那么這買賣也就只能大鲇彭食攤能做。
林林總總,李笠制定的賺錢方案很復雜,彭均真是大開眼界,而實行起來的效果不錯,開業前期花錢雇人排隊,果然引來大量食客,然后變成回頭客。
而他的“竹筒魚飯”很快打響名氣,進出城的人們來買,過路不上岸的商旅來買(船上商家伙計跑腿),不需要雇人,食攤前也排起長隊。
這么火爆的生意,即便扣除各類成本,盈利也頗為可觀,食攤的賺錢能力,比他在魚市的小魚攤強多了。
眾人散去,彭均想著自己之前還在魚市‘強買’李笠的魚,有些不好意思:“李郎,你的恩情,我不會忘的!”
“什么恩情喲...我也投了錢的不是?”李笠笑起來,“你我兄弟,相互提攜不是應該的?”
“再說了,你的食攤生意好,就能多買我的黃芽丁,我也是能靠賣黃芽丁給你來賺錢的嘛。”
李笠低價、大量賣黃芽丁給彭均,也是竹筒魚飯成本低的一個關鍵因素,他不忘交代彭均:
“對了,那賬目可得做好,等過段日子,讓你阿耶看看,可以是個驚喜!”
“嗯!”彭均用力點點頭。
他最想做的事情,就是在阿耶面前證明自己也很能干,如今食攤生意火爆,阿耶還不信,等過段日子,把賺來的錢往阿耶面前一放...
想到這里,彭均再次強調:“李郎,你的恩情,我不會忘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