郡廨體恤他們,給的魚苗錢(鯇魚苗),按如今贛口的時價,這個時價,比去年的價錢高。
現在,他們向這個“王叔”買鯇魚苗,對方開的價,是按去年贛口的時價,所以出現了差價:他們帶來的錢,買了足夠的魚苗后,有盈余。
如果回去時向上官報賬,說是在贛口按時價買魚苗,那么,這盈余的錢,神不知鬼不覺,就由他們幾個分了。
傻小子想通了其中關節,為自己方才的魯莽感到不好意思。
年長的魚梁吏見傻小子想通了,也不說破,笑瞇瞇的跟老相識王樂“一手交錢、一手交魚”。
涉及的錢不少,分量很沉,清點、搬運很麻煩,而魚苗的稱重、轉移也很麻煩,所以買賣雙方忙了許久,才完成了交易。
日頭偏西,王樂擦了擦頭上的汗,看著一旁的李笠,笑道:“李郎,你到底是從哪里買來的魚苗?”
交易期間全程“路人化”的李笠,一直被那幾個魚梁吏當做是劃船小工,現在沒了旁人,他也不用再裝,笑道:
“王叔,實不相瞞..這是佛祖保佑啊...”
那一世,他練出見人說人話、見鬼說鬼話的本事,忽悠人很拿手,如今王了問起魚苗的來歷,李笠就編了個故事。
純屬運氣好,在一個河段捕魚時,居然誤打誤撞遇到了魚窩(魚苗聚集的地方),于是就撈上來許多魚苗。
對于這個說法,王樂倒是能接受,確實,常有運氣好的漁民,捕魚時下網網中魚窩,賣魚苗發了財。
但這都看運氣,王樂只道李笠運氣好,不過想想對方前不久被人構陷,在牢里被打得皮開肉綻,差點連命都沒了,如今走運,大概是老天爺的彌補。
王樂一邊解纜繩,一邊說:“你運氣真好,若還有下次,一定要記得王叔。”
李笠點點頭:“嗯啊,如有下次,當然忘不了王叔,只是這種好事,恐怕一輩子都難有一次...”
王樂感慨著:“唉,總比我好,我這一輩子,都沒碰上過一次...”
時候不早,李笠和王樂劃著船順著贛水北上,返回鄱口。
李笠辛辛苦苦孵化、養大的鯇魚苗,為避人耳目,選擇在魚梁吏的“圈子”里消化掉,十分方便。
當然,少不了王樂等魚梁吏的幫忙,所以“中介費”是要給的。
李笠以優惠價格,向各地魚梁吏銷售鯇魚苗,讓對方有機會吃差價,回去虛報后,小賺一筆。
當然,這些魚梁吏不可能把魚苗都拿來自己養,可能將部分魚苗加價轉賣,賣給相識的塘主、魚販或者魚主,變成李笠的“二級分銷商”。
而吃差價、對官府虛報,這種事抖出來是要倒霉的,所以,魚苗的來歷,大家都會默默瞞下來。
每個從他這里買魚苗的魚梁吏,只知道單項交易的份額,不會想到他有很多魚苗。
因為吃了差價、虛報的緣故,這些人做賊心虛,不會和別人打探,問別人是不是在李笠這里買過魚苗。
即便問了,別人若真是在他這里買,因為吃差價、對官府虛報,也不會承認。
這是一個化整為零的買賣,類似王樂這種先是“買家”,然后轉為“中介”、“分銷”的魚梁吏不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