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又幫忙向一些塘主銷售魚苗,所以,沒人意識到李笠手里,到底賣出去多少斤鯇魚苗。
李笠的魚苗,不在魚市銷售,所以,不會有魚主、魚販意識到,把他們的市場份額(魚梁吏、部分塘主的購買需求)都搶了的神秘賣家,居然是同一個人。
加上沒有任何一個人,會認為世間會有人能夠繁殖鯇魚苗,所以,即便有人起疑,最后面對“常識”,也只能認為他李笠不過是運氣好,打漁時撒網,網中魚窩。
孵化、飼養出來的魚苗,就這么悄悄銷售出去,賺了一筆“巨款”,卻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,李笠心中石頭落了地。
高高在上的人們,看不起魚梁小吏,卻不知道,只要運用得當,魚梁吏的圈子里,一樣蘊含著商機。
李笠不動聲色的發財,發的還是大財,靠的,卻只是幾個魚塘,人手就兩個,能做到這一點,關鍵就在他的見識。
奈何,起點太低,如果他是大戶人家嫡子,譬如什么少主之類的,今年這一期魚苗買賣,可以爆賺。
如果,他有足夠的實力自保,動用數百畝魚塘繁殖四大家魚魚苗,用更好的孵化設施,投入充足人手,分批次繁殖魚苗...
僅僅一個夏天的利潤,他有信心達到上億錢。
但是,要有這樣的實力,不讓別人染指魚苗繁殖產業,李笠覺得恐怕得到宗室藩王這一級別才行。
不,皇帝會伸手要的,這種可以讓人富可敵國的技術,皇帝哪能不抓在手里。
李笠如是想,不斷告誡自己,過猶不及。
繁殖四大家魚魚苗的技術,在這個時代等同于點石成金術,除非有那么一天,誰也不敢、不能把他怎么樣的時候,這技術才能光明正大拿出來用。
如今,就只能偷偷摸摸發財,人人都看到“大鲇彭”食攤生意火爆,卻不會注意到小小魚梁吏用些許魚塘就發了大財。
僅就當前現狀而言,李笠覺得這才是最合適自己的發財方式。
就像一首詩寫的那樣:
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。
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
綿綿細雨看上去不起眼,卻能在不經意間打濕人的頭發和衣服。
船從繁華的贛口旁經過,即將往東北面的鄱口而去,李笠看著岸上鱗次櫛比的邸店,看著熱鬧的集市,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,看著岸邊一艘艘裝潢講究的大船,不動聲色。
這些大船,宛若后世的豪車,車上的男男女女,一個個衣著光鮮,而他和王樂劃著的小船,就如同寒酸的收破爛三輪車。
船上,不時有人用鄙夷的目光看過來,李笠卻不覺得自己矮人一截,心中起誓:
總有一天,我會俯視你們。
不靠投胎,不靠溜須拍馬,靠自己堂堂正正的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