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。。
江州州治尋陽,刺史官邸、湘東王府,齋閣(書房)內,湘東王蕭繹正在研究兩句詩,這兩句詩共十四個字,卻將美景描述得美輪美奐。
“落霞與孤鴻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...”
蕭繹反復念著這兩句詩,不知重復了多少回,良久,由衷贊嘆:“佳句,佳句!”
他放下寫著詩句的白紙,悵然若失:“王勃,王勃,不知你為何方才子,寡人真想與你把酒言歡....”
旁邊,一名年輕的侍從上前,將這張紙收好,然后回到原位,看著齋閣門口候著的一個少年。
少年就是鄱陽魚梁吏李笠,此刻等候湘東王的詢問。
其實就是面試。
李笠跟隨湘東王府參軍徐君蒨來尋陽,因為一身寒酸,當然要提前打扮一番,昨晚就沐浴更衣,今日穿得干干凈凈。
又學了規矩、禮節,此刻等待湘東王的詢問。
湘東王在齋閣處理公務,作為卑微小吏的李笠,在這種公眾場合地位極低,沒資格進來,只能在外候著,雙方的一問一答,由第三人“中轉”。
李笠是江州鄱陽人,鄱陽口音重,湘東王雖然聽得懂,但聽得吃力,所以要有人居中傳話。
“這首詩,果然是你在城外水榭看到的?”蕭繹問,李笠之前聽過柳偃、柳盼父子的“建康口音”,所以此刻勉強聽得懂,于是回答:
“回殿下,小人確實是在水榭看到的。”
那官員將李笠的話“翻譯”后傳達給蕭繹,蕭繹盯著李笠,一只獨眼閃爍著精光:“那么,去年那魚腹詩...有人說,是你寫的。”
突如其來的發問,讓李笠有些意外,這種時候他當然不可能承認,于是死死咬定:“回殿下,小人問心無愧,愿意對質。”
“此人所說,寡人也不信,且并無實據,只當是酒后瘋語。”蕭繹輕描淡寫,把話題轉開:“寡人可是接二連三聽到你的名字,真是有趣。”
“回殿下,小人惶恐,平日里只是捕魚,奈何接連碰到事情....”李笠盡量裝出誠惶誠恐的樣子,以便體現一個未成年鄉下人見到貴人后應該有的驚慌模樣。
“徐參軍把你夸了一番,呵呵,他這個人,心高氣傲,很少夸人的。”蕭繹一邊說,一邊打量‘誠惶誠恐’的李笠,對這少年如此模樣,很滿意。
蕭繹是獨眼,盯著人看的時候,表情有點滲人,他認為李笠這種卑微小吏見了自己,就該是這種誠惶誠恐的模樣。
李笠的名字,蕭繹不算陌生,因為他之前已經聽過兩次,一次是魚腹藏書,一次是呂全誣告案。
后來,又因為這個人牽扯鄱陽王府投毒命案,間接導致自己遭了無妄之災。
所以,蕭繹有些討厭這個小吏。
魚腹藏書一案,蕭繹作為江州刺史,當然看到了卷宗,知道事情的詳細經過,也看到了那首魚腹詩。
他的第一反應,是這魚腹詩為那魚梁吏編造,目的,可能是為了擺脫郡廨加派的魚役,或者受人指使,另有所圖。
但是,他沒有任何證據,證明這魚腹詩是魚梁吏或者其他人編的,加上詩的內容,和佛陀舍身飼虎的典故有關,便不再追查。
蕭繹知道,魚腹詩送到建康,父親看過之后唏噓不已,還命人裝裱起來,時不時讓大臣議論。
所以,對于蕭繹而言,這件事的真相是什么,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父親高興,那就夠了。
不過,他對鄱陽小吏的看法是:其人心術不正。
到了今年夏天,鄱陽出了一個案子,鄱陽王府放債的呂全,誣告良民,其中被誣告的就有魚梁吏李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