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笠問的問題,瞬間難倒了蕭十一郎,而被這問題難住的人,還有旁邊的侍衛們,以及鄱陽王府防閣將軍蔡平。
對啊,箭搭在弓上,箭的指向和弓弦回彈的方向不一致,怎么射出去的箭,不是沿著箭桿指向飛,而是能夠沿著弓弦回彈的方向,往正面射出去?
所有練習射箭的人,剛開始接觸弓箭,多多少少都會有這個疑問。
但是,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合理解釋,來解釋這個問題。
蔡平記得自己當年還是少年時,練習射箭,就問過父親,但父親給不出解釋,只是教授他口訣,然后不住說:
“本來就能射正,你問這么多做什么?”
這樣的疑問,蔡平得不到解答,所以當他開始教兒子以及其他人射箭時,面對初學者提出的這個疑問,他走上了父親的老路:
“按口訣練即可,你問這么多做什么?”
蔡平教外甥射箭時,外甥同樣問了這個問題,他答不上來,現在,李笠問了這個問題,外甥又如何能夠解答?
果不其然,本來信心滿滿的蕭十一郎聽了李笠的提問,瞬間泄了氣。
這個問題他一直想不通,心里有疑問,卻得不到解答,所以對射箭沒了興趣。
李笠見眾人果然給不出合理解釋,微微一笑,把弓、箭放下,讓人拿來一根長竹竿,一頭頂著墻。
然后一人握著竹竿另一頭,用力向前推,于是竹竿漸漸彎起來。
“小人不才,雖不懂射箭,卻知道原因,請看竹竿,將其看作是箭桿。”李笠如是說,等大伙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竹竿上,他繼續說:
“彎弓搭箭,撒放弓弦那一瞬間,弓弦是不是猛地推動箭矢向前走?現在,這竹竿就是被人猛地用力推。”
見眾人點頭,李笠又說:“那么,當箭離弦之后..”
他示意那人松手,于是竹竿立刻恢復形狀,又因為彈力慣性,不住地顫抖,宛若一條魚在搖頭擺尾。
雖然這只是片刻之事,但所有人都看見,竹竿在“搖頭擺尾”。
“大伙都看清楚了吧?箭桿也會如此,被弓射出去后,就會如一尾游魚般搖頭擺尾,就這么....”
“如同游魚一般‘游過’弓把,跨過‘障礙’,向前方‘游’去,所以才能射正。”
李笠的演示很直觀,卻讓人難以置信,蕭十一郎滿臉震驚,蔡平卻若有所思。
一名年輕人脫口而出:“不可能!箭這么短,如何會像竹竿般顫抖?”
這位突然插話,極其失禮,不過李笠知道這一副長馬臉的年輕人是蔡平之子蔡全,即蕭十一郎的表兄。
蔡全為鄱陽王府閱武馬容,馬容即行軍時乘馬居前以壯軍容的軍官,李笠當然不會因為說話被大段而有什么臉色,繼續說:
“道理是一樣的,竹竿顫抖明顯,箭桿也會顫抖,只是沒那么明顯,而且...”
“一石弓,弓弦撒放瞬間,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力,全壓在箭桿上,難道箭桿不會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