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若不信,可以請一位百余斤重的人,單腳踩豎著的箭桿,那必然會踩斷吧?”
“箭沒被射斷,是因為前方有路可以走,而不是被堵著,但從靜如止水到快如閃電那一瞬間,箭桿受力彎曲,不難想象吧?”
這道理很容易想明白,蔡全和其他人默不作聲,但是李笠提出的說法,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,所以他們還在琢磨這說法到底對不對。
李笠見沒人質疑,便繼續闡述自己的看法:
“小人不通箭術,卻常見人習射,所以知道弓力分強、軟,知道箭桿有軟硬之分,不同弓力的弓,適用的箭矢其箭桿軟硬也有不同。”
“同一個人,用弓力不同的弓,在同樣的距離上,射同一支箭,前后卻經常射不準,問題出在哪里?”
李笠說完,再次演示了箭矢受力、彎曲的樣子:“弓力不同的弓,就得配箭桿軟硬不同的箭,對吧?”
蔡全遲疑了一下,點點頭,李笠又說:
“道理很簡單,軟硬合適的箭桿,才能剛好‘游’過弓把,箭桿、箭羽不會和弓把擦碰,導致射偏。”
后一段話沒錯,但前一段話,讓在場之人都覺得難以接受,不過李笠這么一解釋,好像解釋得過去。
然而這解釋給人的感覺怪怪的,仿佛某天,娘親偷偷對自己說:“孩子,你親生父親,是隔壁王叔...”
蕭十一郎見聽李笠所說,居然沒人駁斥,舅舅還默默點頭,只覺歡欣鼓舞:原來如此!
他當然高興,因為李笠所說,讓他多年以來心中的疑惑得到了解答:其一,箭桿的方向明明就和弓弦回彈方向有偏差,那么箭是如何向正面飛出去的?
其二,為何自己彎弓拉箭、撒放的動作練了那么久,若用自己選的箭射出去,經常左偏或者右偏?
現在李笠三言兩語,就把這兩個問題說清楚了,比起啰啰嗦嗦解釋、卻讓人聽得一頭霧水的舅舅,強了不知多少倍!
李笠見著小胖子來了興致,也不膨脹,反而很謙虛:“郎君莫要誤會,小人不會射箭。”
蕭十一郎不依不饒:“怎么不會射箭?要不你如何說得出這個道理?”
“郎君有所不知,這是一位奇人告訴小人的...”李笠現編一個故事,為自己的講解給出一個合理解釋。
箭矢離弦后的運動狀態是什么樣的?
因為速度快,所以人眼是看不到的,但高速攝像機可以拍下來,通過慢速回放,人們終于解開了這個謎題。
他看過科普小視頻,視頻展示了離弦之箭的運動情況(慢動作),是如同游魚一般,搖頭擺尾前進,所以心中疑惑得以解答。
箭桿有‘撓度’,當箭矢搭在弓把一側、箭桿方向和弓弦回彈方向有偏差時,射出去的箭依舊能夠“繞”過弓把,向正前方前進。
這個道理,古人不明白,只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,總結出一套心得和口訣,確保射手能夠射準。
而弓力不同的弓,適用箭桿的軟硬度(現代稱撓度)又有不同,若弓、箭匹配不合適,同樣無法射準。
那么,許多資質尋常的射手開始練習射箭時,如果師傅不會教、不會因材施教,或者徒弟無法感悟相關的技巧和道理,準頭必然有偏差,射術水平難以提升。
笨一點的辦法就是多練,日練月練年年練,靠著‘鐵棒磨成針’的意志,花上數年、十余年時間,硬生生把射術練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