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子學策試前一日,秦淮河畔,朱雀航(橋)旁,書市里,李笠正在看書。
他看著手中一卷卷手抄本,驚嘆這個時代文學的興盛,也驚嘆文化傳播技術之落后。
這個時代,書都是一卷卷的,沒有“本”的形制;書籍上的字,全都是手寫上去,沒有“印刷”這種說法。
雕版印刷術還沒出現,書籍傳播全靠手抄。
加上紙貴,所以書籍的價格不便宜,而手抄本書籍的質量參差不齊,錯字別字漏字在所難免,很容易誤導讀者。
加上沒有“出版社”,許多書籍想買都不一定買得到、買得全,嚴重阻礙了文化知識的傳播。
即便如此,建康朱雀航旁邊書市依舊熱鬧,各家書肆出售各種書籍、畫作、日歷以及各種紙制品。
有需求,就會催生相應的產業,巨大的需求,導致傭書(抄寫書籍)業興旺發達,無數家境拮據的讀書人,以給人傭書為生。
官署里有專門抄寫的書吏,書吏有時又做兼職,給書肆抄書。
書商為了利潤最大化,大量雇傭抄書人,抄寫熱銷的書籍,官宦人家也雇傭抄書人,將自己借來的書快速“復制”,亦或是將自家藏書“備份”。
寺廟同樣雇人抄寫經書,所以“人形印刷機”的需求很大,維持著欣欣向榮的“文化市場”。
一旁,書肆伙計見這位挑了半天書,結果好像沒有要買的意思,心里惱火,但面上極力擠出笑容,問:
“郎君想要什么書?小店雖然不大,但書籍種類繁多,想來一定有郎君要買的書。”
李笠瞥了一眼這伙計,看出對方有些皮笑肉不笑,便說:“《春秋》有么?”
“有,不過不知郎君要的是《左傳》、《公羊傳》、《谷梁傳》?”
“都要。”
“有,小店都有,不知郎君還要不要注...”
“全都要,多少錢?”
聽得客人如此豪邁,伙計激動萬分,忙不迭點頭,討價還價之后談妥,幾乎要飛到掌柜那里,招呼其他伙計一起備書。
看著喜上眉梢的掌柜,李笠覺得良心好受了一些,他買書,不是為了走文學路線,而是要長點見識。
李笠當然不是文盲,作為現代人的原因,掌握了許多知識,這些知識及見聞在這個時代無人能敵。
但以這個時代的標準來衡量,他就是文盲。
對此,李笠不在乎,但在乎的是被人當面“明夸實罵”時,自己卻聽不出來。
讀書人罵人的套路很多,罵人不吐臟字,最囂張的就是罵人別人還聽不出來,甚至還以為是被夸,喜滋滋的。
李笠不奢求自己‘學貫古今’,只求達到郡學學生的水平,平日里和人打交道,好歹聽得懂對方借古喻今時,到底是夸自己還是罵自己。
那么,五經之中,記事的《春秋》、記言的《尚書》,就是不錯的讀物。
李笠打算平日里看書以作消遣,調劑一下心情,否則整天想著賺錢會走火入魔的。
然而他的閑暇時間有限,考慮到關公《春秋》不離手,夜下挑燈看書逼格滿滿,于是李笠決定讀《春秋》。
《春秋》即《春秋經》,經,指的是儒家典籍,《春秋》由孔子編修而成,以魯國史料為基準,記錄春秋時期二百余年的歷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