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秋》經文言簡義深,兩萬余字卻記錄了將近三百年歷史,若無注釋,則難以理解,而解釋“經”的著作,名為“傳”。
李笠從劉德才那里知道,對《春秋》進行解釋、補充的書,傳世有三傳,稱為“春秋三傳”。
即左丘明所著《左傳》,公羊氏所著《公羊傳》,谷(穀)梁氏所著《谷梁傳》,三傳注釋《春秋》的側重點各有不同。
其中《左傳》偏向歷史人物事件,且內容極為豐富,可以當做故事書來看,以常人的接受程度而言,《左傳》是最“友好”的。
但是,三傳同樣有些晦澀難懂,還得需要傳之注釋,才能讀懂三傳,進而讀懂《春秋》。
晉時杜預注《左傳》,漢時何休注《公羊傳》,晉時范寧注《谷梁傳》,其著作,當然也得買。
買了還不行,不通“古文”的李笠,未必看得懂這些著作,所以有不懂的地方,得請人來講解。
一部《春秋》,想要讀懂,要買許多書,還得請人講解,為此還得脫產專門學習。
由此可以見,學知識對于這個時代的普通人來說,有多困難。
許多人為了一日兩餐而奔波,根本就沒有時間脫產學知識,更別說攢錢買書、請先生。
李笠正感慨間,有一人背著布囊匆匆而來,似乎是這家書肆的抄手,帶著抄好的書籍來交付。
伙計清點著年輕人送來的書籍,隨后拿出一卷,笑著對李笠說:“郎君要的書缺貨,現在剛好送到。”
李笠借過書,展開看了看,發現字體清秀,看起來很順眼,不由得看了看那年輕人。
其人樣貌平平,身材一般,略高,方臉、大鼻子,大概二十來歲年紀,眼睛微瞇,似乎是因為用眼過度,有些近視所致。
抄手為了趕工,必然夜里挑燈抄書,蠟燭很貴用不起,只能用油燈,然而油燈的光照較差,長期這樣看書、寫字的話容易損傷視力。
公廨里的文吏因為“案牘勞形”,也多有這種瞇眼看人的毛病,比如李笠的世叔劉德才,就是如此。
年輕人見李笠看著自己,笑了笑,點點頭,和掌柜結算之后,便掉頭離開。
。。。。。。
清晨,國子學門前,不斷有牛車在門前停下,隨行僮仆把小梯搭好,車內走下衣著儒雅的青少年,翩翩然走進大門。
牛車隨后向前走,后續又有牛車上前,在國子學門前“下客”。
各家車夫停好牛車后,要和僮仆一起等候自家郎君出來,因為出來得早,所以他們大多沒來得及吃朝食。
街道另一頭的街口,就有攤販擺著食攤,于是許多人走向食攤,購買朝食。
準備混入國子學長見識的李笠,此時如尋常學子般打扮,帶著兩個隨從,徒步走向國子學,打算吃過朝食再進去。
原本此事由隨從代勞即可,但他口味有些叼,懶得吩咐那么多,索性自己去買,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來挑挑選選。
這個時代的平民飲食是一日兩餐,即朝食、夕食,如果朝食吃不飽,很容易餓肚子,李笠的飯量大,當然要買足額的早餐。
他喜歡吃裹蒸,這是一種蒸食,類似于后世小粽子,正好有食攤賣。
來到裹蒸攤前,卻見中年攤主忙碌著,旁邊搭手的小工,李笠居然認得:卻是昨日在書肆買書時,碰到的那個年輕人。
“這么早。”李笠打招呼。
他是外地人,所以口音獨特,對方很快認出了李笠,笑著點點頭:“裹蒸不錯的,要幾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