軍隊的構成,是青壯勞動力,一旦傷亡殆盡,對于國家的損害是很大的,按理應該選個靠譜的主帥帶兵,即便打不了勝仗,也得提防打出大敗仗。
怎么就讓一個庸人當主帥了呢?
李笠這兩年來,聽張鋌說了許多歷史,尤其是衣冠南渡之后,南朝歷代的歷史,所以對于歷代的北伐,有所了解。
現在仔細一想,自衣冠南渡以來,南朝每次北伐,政治意義都大于軍事意義,所以,北伐主帥人選的確定,政治因素高于軍事因素。
甚至北伐已經成為權臣刷聲望、乃至為篡位做準備的最佳手段,所以北伐的意義漸漸變了。
這一點,在梁國體現得尤為明顯。
梁國初立,天監年間,就有一次聲勢浩大的北伐,結果主帥不選百戰名將,而是窩囊廢宗室——臨川王蕭宏。
之所以這么安排,其實也好理解:既然皇帝不能御駕親征,那么北伐軍主帥之位就不能給外人。
但能打的宗室,也會威脅皇帝地位,北伐軍主帥掌握那么多軍隊,皇帝也睡不好覺,所以,要加以掣肘。
那么選個庸才,配備能打仗的副帥,仗著兵力優勢平推過去,穩扎穩打,最好不過。
結果蕭宏因為一場夜雨,就嚇得棄軍南逃,進而導致戰線全面崩潰,梁軍聲勢浩大的北伐,以莫名其妙的大潰敗結束。
事后,蕭宏這模樣英俊的窩囊廢沒有受到任何懲處,被北魏戲稱為“蕭娘”。
后來,也是最讓人惋惜的一次,就是白袍將軍陳慶之的一次遠征,當時魏國陷入內亂,梁帝便讓陳慶之護送南逃梁國的魏國宗室回洛陽。
給了不到一萬兵馬,明顯是應付了事。
結果,陳慶之就這么一路殺到洛陽,所向披靡,但梁國并無后續動作,未給予陳慶之有效支援,導致陳慶之因為孤軍深入,頂不住反撲,功敗垂成。
現在,梁國又北伐了,主帥人選的確定,還是由政治因素決定,只選“聽話的”,不選“能打的”。
原定主帥人選、鄱陽王蕭范,好歹在任上有過指揮一定規模軍事行動的經驗,坐鎮益州時,對抗過魏國,也平定過叛亂。
而現任主帥貞陽侯蕭淵明,打仗方面的履歷比起蕭范來說差遠了,李笠極其不看好。
現在,根據打聽來的消息,可以看出這主帥是庸才,會做官,不會打仗。
所謂“會做官”,指的是“無為而治”,也就是“做多錯多,做少錯少,不做不錯”的官僚作風,所以明明已經把彭城給“泡”了,就是沒有后續舉動。
放棄先手優勢,突擊變成對峙,戰術上的突然性沒了,戰略目標模糊不清,你到底在想什么?
李笠百思不得其解,韓熙看看左右,斟酌用詞,對李笠說:“郎主,小人說話難聽,還請莫要介意。”
“說吧,又不是我帶兵。”
“呃...以小人之見,梁軍...官軍從上到下,除了少數將士,恐怕都是害怕野戰,沒信心打贏。”
“各部將領大概是求穩的想法,所以只能如同烏龜一般,縮在龜殼一般的軍營里,和東賊對峙。”
“這窩囊廢主帥,恐怕是眼巴巴盼著西邊的侯景打退當面敵軍,然后東進、合圍,如此一來,就能以多欺少了。”
這話說到點子上了,李笠恍然大悟:“那么...你覺得,能對峙多久?”
“狼吃羊,不需要對峙多久。”韓熙說著說著,語氣變得凝重:“小人雖然只是打過仗,不是將,但是,見也見多了。”
“郎主,小人認為官軍必敗,所以請郎主早做打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