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康,臺城東南,秦淮河畔東冶,一如往日喧囂不已,河邊架起的十余座龍骨水車,在人力踩踏下緩緩轉動,將河水源源不斷提到岸上蓄水箱。
一旁,十余根粗碩的中空竹管豎直插入河中,頂部的立軸風車不斷旋轉,帶動活塞,將河水通過陶管抽上來。
這些抽上來的河水,同樣由水槽導入蓄水箱。
風時有時無,所以這種“風力渴烏”抽上來的水時多時少,不過配合著人力汲水,蓄水箱里的水依舊很多。
大量河水從水箱的出水口噴涌而出,沿著木槽傾瀉,撞擊水輪,使得水輪不斷旋轉。
旋轉的水輪帶動新穎的推拉式風箱,向幾座煉鐵爐鼓風,不過風箱鼓出來的風,要先經過“預熱窯”預熱,才會進入爐膛。
此刻,新任東冶監作李笠,正在一座煉鐵爐前,查看新式鼓風設備的運轉情況,幾個吏員跟在左右。
東冶是一個規模龐大的作場,有各種手工作場,也有冶煉場,這里制作大量軍器以及各類用品,屬少府寺管轄。
而新任東冶監作李笠,給東冶現有煉鐵爐裝上的新式鼓風設備,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況下,使得東冶近一個月的鐵產量增加了四成。
這是個驚人的成就,于是乎,剛上任也就兩個多月的李笠,在同僚前說話底氣瞬間大了許多。
李笠所用的鼓風設備是水排,當然水排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,然而李笠制作的水排,鼓風裝置不是皮囊,是推桿風箱。
這玩意從來沒人見過,也沒聽說過,可謂“李監作”的“首創”。
給煉鐵爐鼓風的皮囊,一般都不小,所以需要大量牛皮縫制,還得注意日常保養維護,十分麻煩。
而如今使用的推桿風箱,全木制,方方正正,制作簡單,養護起來很方便,修補起來也不貴。
這種風箱靠水輪帶動推桿往復運動,給冶煉爐鼓風,風量很大,但鼓出來的風,不是直接進入爐膛,而是要經過“預熱室”。
這就是李笠‘首創’的一項技術:預熱鼓風。
推桿風箱鼓出來的風,進入一個悶熱的土窯,隔墻燃燒木炭,使得土窯內十分灼熱,風在窯內經過,自然就熱起來。
經過預熱的風進入爐膛,使得爐內更加灼熱,還有節省燃料的效果。
幾項改進,使得東冶的鐵產量大增,而李笠給大伙的驚喜,還在后面。
李笠從鄱陽家鄉請來爐工,在東冶建造新式煉鋼爐,以改進后的‘宿鐵法’煉鋼,其法有些類似‘攪鋼法’。
攪鋼法,漢時就有,但是工藝復雜,掌握不易,需要極有經驗的爐工來操作,才能煉出鋼。
而李笠建造的新式煉鋼爐,有個名號,喚作“倒焰爐”。
具體什么是“倒焰”,東冶的工匠們搞不清楚,只是知道這種爐和一般的煉鐵爐不同:一般煉鐵爐是豎著立起,而“倒焰爐”是沉入地下。
確切地說,是在地上挖坑,兩個靠在一起的圓形深坑,相互間有火道相連,所以應該叫做“地爐”。
然后在坑壁鋪設耐火磚,這種耐火磚是用來自鄱陽新平的耐火泥所制,號稱比常見耐火磚更耐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