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坑放提前經過悶燒的石炭以為燃料,然后以耐火泥所制蓋板封頂,右坑放一定比例的生鐵和熟鐵。
右坑同樣封頂,卻留數個有活動蓋子的開口。
兩坑之間,有火道相連,又有煙囪排煙,看上去就如同一個埋在地里的葫蘆。
準備好后,左坑點火,然后水排鼓風(通過預熱窯),封閉爐口。
于是左坑的火焰,經過火道對右坑里的生、熟鐵進行加熱。
左坑里石炭燃燒的火焰很猛,居然能把右坑的熟鐵都熔化做“半鐵水”,然后爐工從右地爐的開口處,伸鐵棒或者木棒進去攪拌。
有經驗的爐工都知道,熟鐵熔融后不是水狀,而是膠狀,所以無法澆鑄,攪拌起來很費力,想以此攪拌出鋼來,一部分看經驗,大部分看運氣。
然而,李笠的“倒焰爐”,可以把熟鐵熔化成水狀,攪拌起來不費力(相對以前),還可以很方便的調整生鐵用量。
于是,能夠穩穩的“攪”出質量不錯的鋼。
一開始沒人信,但事實就是:這種“倒焰爐”,真的能大量煉出鋼(相對而言)。
相比東冶現在在用的“宿鐵法”煉鋼,耗時短,成本低,成品質量穩定。
現在,就有一座“倒焰爐”開始出鋼,李笠及一些吏員站在不遠處,看著爐工進行下一步操作。
當中,有幾個操著鄱陽口音的爐工分外顯眼,指揮著其他人進行各項操作。
經過一個月的運行,以及一次次的出鋼,現在沒有人懷疑眼前這“倒焰爐”所出的產品,是鐵不是鋼。
早就等候多時的鍛工們,就等著將這些鋼鍛打成刀劍等器具。
幾個鄱陽爐工當中,賈成正在做‘通事’,方便東冶爐工與其交流,李笠見這幾位忙得很,便不去打擾,帶著左右轉到別處去。
自漢時出現的“攪鋼法”,其大概原理,是在爐里將生鐵熔化,然后在不斷攪拌的同時,加入適當精鐵礦,讓生鐵的含碳量下降。
憑借經驗控制攪拌進程,按照后世的說法,就是讓生鐵的含碳量降低,卻不會低到成為熟鐵,而是成為含碳量介于生鐵和熟鐵之間的鐵合金,即鋼。
這個過程很難控制,一看經驗,二看運氣。
現在所用“宿鐵法”,大概原理是在爐里加熱熟鐵片/塊至通紅,然后澆入生鐵水(滲碳劑),以此對熟鐵進行滲碳。
或者在熟鐵棍/條上纏繞生鐵,亦或是生鐵片、熟鐵片夾在一起,一同放入爐中加熱,原理是一樣的。
但耗時很長,因為木炭火焰無法將熟鐵液化,滲碳過程較慢。
若用石炭(煤炭),倒是可以提高爐溫,然而這樣會讓鐵制品變脆,無法使用。
那么,用焦炭來加熱爐窯(爐窯用耐火磚鋪設內壁),可以有足夠的熱量將熟鐵液化(相對而言)。
如此一來,完全融化了的生鐵及熟鐵合在一起,攪動之后完全熔合,實現碳含量的調整,產鋼效率就高了許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