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康城,鄱陽王府,一處小院內,李笠正和蔡全切磋武藝:蔡全手持長棍進攻(捅/刺),李笠防(左右躲避)。
雙方距離在一丈六左右,不能進,也不能退。
當然,為了防止意外,李笠帶著護具,護住頭部、面部、胸腹、襠部和腿部,而蔡全不能向前移動。
二丈長的木棍,其實就是槊桿,蔡全是武人,當然練過槊,如今用的長棍雖然沒有槊頭,但捅在人身上,還是很疼的。
然而,無論蔡全怎么捅,棍子前端就是碰不到李笠。
李笠就像一尾滑不溜秋的泥鰍,蔡全怎么都“抓”不到對方。
相比方才李笠捅、蔡全躲,蔡全可是有過半次數躲不掉。
為什么會這樣?練了多年馬槊的蔡全知道:眼力(反應),以及隨后的應對(躲閃)。
首先要就是判斷出棍子的刺擊方向,應對,就是身體做出動作,進行躲避。
有的人面對刺來長棍,根本就反應不過來,遑論躲閃;有的人,看見長棍刺來,想躲,卻因為動作慢,躲不了。
簡而言之,就是當對面有長棍刺來時,眼睛要看到,然后身體能躲開。
蔡全覺得自己和李笠較量時,眼睛能看出對方刺來長棍方向,奈何動作沒對方快,所以有過半次數躲不掉。
而李笠,眼疾“身”快,既能看清長棍的動向,也能“身輕如燕”,靈活躲閃。
“行了,行了,我認輸。”蔡全停手,將長棍駐地:“你小子到底怎么練的,練出如此身手來?”
“軍中怎么練,我就怎么練,不過,適當加以改動。”李笠脫下護具,拿手帕擦汗,“先給人當靶子,穿上護具站著不動,任人捅,捅個上千次,才算入門。”
“什么?哪有這般練的?”蔡全覺得難以置信,李笠便將心得一一道來。
正常人,看見當面飛來一物,或者有物體快速接近面部時,會下意識躲閃(譬如后仰),亦或是下意識閉上眼睛,這是很正常的反應。
那么,想要練反應、躲閃能力,首先得克服這種下意識的反應,亦或是恐懼。
譬如后世的拳擊訓練,他聽說初學者就是要睜著眼睛挨打(對方擊打面部),直到克服這種恐懼,能夠睜著眼睛,看對方拳頭的軌跡。
只有看清楚了軌跡,才能做出應對:判斷拳頭的擊打方向,以及手臂距離。
當然,這得進行后續一系列的練習,把身體靈活性、協調性練好。
經過長期訓練的拳擊手,可以做到任由普通人揮拳擊打自己,而自己在不反擊的情況下,完美躲避對方的每一次拳擊。
于是,李笠將其用在躲矛/槊訓練上。
而人在揮拳的時候,會有預備動作,只要察覺這些預備動作,就能提前預測對方的出拳軌跡。
最簡單的道理:要出拳打人,首先拳頭得往回縮,也就是蓄力。
揮拳打人是這樣,持矛、槊攻擊時也是如此。
李笠參照后世拳擊手訓練方式,先當固定靶給人捅,克服恐懼,然后瞪大眼睛看持矛者的動作,嘗試著預判對方的刺擊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