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這么被人捅了無數次后,他適應了,也有了經驗,漸漸有了判斷以及‘預知’能力。
然后就是例行鍛煉,增強力量,增強身體的靈活性、協調性,既要能“眼疾”,也要“身快”。
鍛煉反應能力的方式,也和后世常見的拳擊訓練差不多,他沒練過拳擊,但在短視頻流行的年代,接收的信息量很多,其中包括拳擊愛好者的炫技。
常見鍛煉反應能力的方式,一是用彈力球,二是用旋轉棍,所以李笠就拿來用。
彈力球,就是頭上戴著頭帶,頭帶的前額位置用牛皮筋系著個小球,牛皮筋的長度略小于臂長,然后雙手握拳,向前方擊打小球。
擊打力度越大,小球回彈速度就越快,如果反應不過來,很容易被彈回來的小球砸臉。
至于旋轉棍,就是一個豎著的立軸,下端是一個可以靈活轉動的橫棍,橫棍的末端扣在立軸上,可以靈活旋轉(水平方向)。
練習時,用拳擊打橫棍前端,橫棍受力,就會繞著立軸旋轉,從另一個方向掃過來,這個時候,得將其打回去。
就這么來回擊打,擊打的力度越大,回掃的速度就越快,如果反應不過來,手就會被回掃的木棍砸中。
李笠就這么練,堅持練,練習成果,就是蔡全在一丈六的距離上,用二丈長的長棍捅(刺),怎么捅都捅不到。
這么長的棍子,使用者拿在手中要捅人,預備動作很明顯(相對而言),且速度較慢(相對而言),所以對于進行了高效訓練的李笠而言,躲避起來較為輕松。
不止是他,梁森以及許多青壯都在進行這種訓練,效果是很不錯的,彭均也在練。
“你練躲槊法...莫不是打算騎戰?”蔡全問道。
李笠點點頭:“是呀,將來報效國家,說不得上陣廝殺,若能策馬馳騁沙場,想來立功的機會會更多。”
戰場上,只有騎兵才會頻繁用到“躲槊”這種技藝。
因為步兵都是持矛列陣,作戰時左右都是人,肩并肩,和敵軍結陣長矛兵對捅,個人是別想左右躲閃的。
騎兵就不同,騎戰時(混戰),雙方持槊互捅,如何避開對方刺來的槊,這可是性命攸關的大事。
而騎兵沖擊長矛兵,如何避開長矛,也是騎兵必然考慮的問題。
當然,小股步兵交鋒,散兵白刃戰,長矛對長矛,長矛對刀盾,也有躲槊(矛)的必要,譬如單刀對長矛,本來使刀者就落了下風,若是連躲矛都做不到,那就只有死。
蔡全見李笠說得頭頭是道,且三年時間,就練出如此本事,只覺自己多年苦練似乎事倍功半,有些郁悶。
李笠繼續講解:“其實長桿兵器可看做杠桿,對于使用者來說,長桿兵器是費力杠桿,蔡兄還記得什么是‘費力杠桿’吧?”
三年前,李笠向蔡全提過“杠桿原理”,并進行了一番解釋,托名“克虜伯親傳心得”。
“呃..記得吧。”蔡全撓撓頭,若不是李笠當年說這是克虜伯親傳心得,他還真記不住什么是“費力杠桿”。
李笠開始講自己的心得,要用物理知識,‘分解’槊(矛)法的各種動作要領。
長桿兵器(矛、槊)的使用,脫離不了物理常識,對于使用者而言,長桿兵器就是費力杠桿。
交鋒時,對手施加在杠桿遠端(矛頭)一份力,那么使用者就得花數倍的力量,才能和對方僵持。
不過,費力杠桿的好處是省距離,所以,使用者只需要讓杠桿(矛)的近端(矛的尾端)畫一個雞蛋大小的小圈,那么杠杠的遠端(矛頭),就會劃出臉盆大小的圓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