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青溪東,一座座望樓沐浴著晨曦,這些望樓結構簡單,卻高達十余丈,結構與一般望樓不同,可以看做是三根長梁搭在一起的三腳架。
這些超高望樓,在東冶監作李笠的指揮下,一夜便搭建完成。
之所以有如此神速,是因為用到了大量提前備好的扒釘,以及各種預制鐵構件,能夠將竹木料快速拼接、搭建起來。
鄱陽世子蕭嗣,抬頭看著這高高的望樓,不敢相信是一個晚上就搭好的,看其高度,站在樓頂的士兵,完全能把對面叛軍的動靜看得一清二楚。
然后通過打出不同的旗號,讓地面上的將領知道前方情況如何,然后隨機應變。
前方號角聲陣陣,將蕭嗣的視線拉回地面。
那日,李笠攻破東府城,官軍士氣大陣,而蕭嗣說話的的底氣充足許多,于是說服眾將,集中兵力于今日突破青溪。
一直西攻,直到臺城東。
現在,戰斗即將開始,由李笠監作的架橋車,在人力推動下,緩緩來到青溪邊,然后在人力推動下,伸縮式橋板慢慢向對岸伸去。
叛軍在青溪北岸樹起木柵,弓箭手在木柵上高臺不斷射出箭矢,其中就有大量火矢,要燒毀梁軍的木橋,而梁軍弓箭手也開始反擊。
雙方在不到百步的距離上對射,箭矢如雨。
趕工建起來的這些伸縮木橋,沒有多少防火措施,被火矢攢射,很快就冒起火光,就在叛軍以為縱火成功時,梁軍方向忽然響起“嘭嘭”的巨響。
卻見許多火球飛來,有的撞在木柵上,有的落入青溪西側營地。
這些火球撞擊硬物時會忽然碎裂,無數燃燒的石塊濺射出來,將猝不及防的叛軍士兵燒得焦頭爛額。
又引燃許多易燃之物,火光漸漸泛起。
木柵處的弓箭手傷亡不小,營地里的士兵們趕緊滅火,卻見這些大大小小的冒火石塊,很像是沾了火油的石炭,澆水不滅。
而對岸的“嘭嘭”聲連綿不絕,原來是梁軍用大弩發射大量火球過來,不知用的何種法子,上弦速度很快(相對而言)。
大量火球飛入叛軍營地,然后濺射火塊,救不及,火勢漸漸蔓延。
很快,營地里燃起大火,聚集在溪邊木柵的弓箭手也傷亡過半,無法久留,紛紛后撤,而梁軍派出銳士,不搭橋,直接泅渡過青溪。
叛軍主將宋子仙仔細觀察梁軍的攻勢,讓部下后撤,不做任何反擊,任由梁軍過溪。
然后他在幾處街道的中段設下口袋陣,又在前方布置羸兵,要以詐敗的辦法,引梁軍來鉆。
過溪的梁軍,果然沿著街道進攻,羸兵一觸即潰,梁軍趁勢掩殺。
但是,青溪東岸梁軍望樓上響起號角聲,本來已經追擊的梁軍士兵,漸漸停下腳步,就地防御,沒有繼續進攻。
宋子仙決定等,按著這幾個月來和梁軍交鋒的經驗,他認為南人不乏敢戰之兵,但將士大多很魯莽,打仗打得順手時就會窮追猛打,極易掉進陷阱。
所以,等等再說。
然而,宋子仙沒有等來梁軍的繼續進攻,卻見梁軍所占地盤上,“長出”一座座高臺。
這些高臺是竹木制,好像是從地面升起來的,有五六丈高,一旦弓箭手登臺,就如同站在城頭一樣。
宋子仙趕緊讓人反擊,靠上去不斷射箭,甚至射火箭,試圖燒毀這些高臺,但梁軍士兵隨后前出,在雙方白刃戰、對射之際,高臺越來越多。
大量弓手登臺,居高臨下放箭,宋子仙的弓箭手招架不住,只能后撤,而布設的伏兵,被高臺上的梁兵看得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