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最后的一塊遮羞布,臺城的堅守、絕不妥協,是朝廷,是皇帝和太子的最后一塊遮羞布,可隨著和談,隨著停戰,遮羞布已經被扯開,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!”
“朝廷無能,懦弱,徒有其表,金玉其外敗絮其中,從今往后,人心思變,皇太子就算將來做了皇帝,可威嚴掃地,又有何用!!”
李笠是真的被氣到了,罵罵咧咧,虧得張鋌做了布置,讓左右全到外圍站崗,且不許任何人接近,免得李笠說什么大逆不道的話被外人聽到。
李笠發泄一通,呼哧呼哧喘著氣,一臉不爽。
他本來可以作壁上觀,在鄱陽蹲著,小酒喝著,飯菜吃著,和妻妾夜夜“造人”,看著歷史“走進度條”。
然后投靠“大佬”陳霸先,得個三四十年太平日子過。
但是,天下不太平,亂世依舊躲不掉。
侯景之亂后,南方元氣大傷,被北方擊敗只是時間問題,后來的陳國不過是茍延殘喘,于是,到了末代君主陳叔寶執政時,煙雨江南迎來了渡江的隋軍。
陳國的國祚沒有梁國長,所以那個時候他若還活著,大概是六十多歲的老頭,一家老小還得在兵荒馬亂中苦苦掙扎、朝不保夕,豈不凄涼?
所以,李笠認為自己現在必須做些什么,而不是默默旁觀。
年輕時偷懶走捷徑,任由侯景禍害江南,那么等將來一把年紀了,還得在風雨飄搖之際,拉扯著一家子人求生,到時候更難。
雖然梁國是遲早要爆的,卻不該以如此慘烈方式崩潰。
李笠聽張鋌說過,宋齊、齊梁交替,戰斗主要發生在建康以及長江上的幾個要地,譬如湓城、尋陽、夏口等等。
而侯景之亂一旦全面爆發,那么波及范圍就很大了,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南方損失大量人口,一如人受創、大出血。
即便日后救回來,傷了元氣,人也廢了。
所以李笠才選擇留在建康,然后投效鄱陽世子,出謀劃策,要把侯景擊敗,解建康之圍。
效果是不錯的,箭樓推進戰術,使得勤王軍距離臺城越來越近,再過兩三日,就要成功了。
結果臺城那邊居然要媾和。
想著皇太子居然求和,還打算給侯景送糧,期盼把對方禮送出境,李笠算是明白,為何歷史上侯景之亂會鬧大。
從上到下,這朝廷都爛透了,即便沒有蕭正德做內應開城門,侯景叛軍一樣“憑本事破城”。
朝廷如同爛泥,而爛泥是扶不上墻的。
李笠覺得自己在建康這幾個月的努力,已經對得起自己的良心,他一不姓蕭、二未深受蕭家恩惠,沒必要為此氣得吃不下飯。
“媾和就是認慫,讓各地官員、豪強地頭蛇看清楚,朝廷已經不行了!讓北邊的兩個魏國看清楚,梁國就是徒有其表的窩囊廢!”
“一國之儲君,就這點眼界,就這點出息,為了防弟弟,不惜屈膝求和,懦夫!”
張鋌等李笠罵完了,開始勸:“李郎,看樣子,恐怕臺城之圍難解,萬一,萬一...可得早做打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