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笠點點頭:“當然要做打算,一旦無可挽回,我們得趕緊回鄱陽,我已經盡力了,那么他們自己做的孽,自己承受。”
張鋌試著分析利弊:“那,何時回去很關鍵,是現在回,還是臺城出事后回?”
“不急,現在還有機會挽回,不能一走了之。”
李笠恢復了平靜,又開始琢磨計策:“我罵別人是懦夫,自己可不能是懦夫!”
“李郎莫要意氣用事,既然要走,就得早走。”張鋌有自己的看法,擔心李笠氣昏頭,極力主張早做打算。
“現在走,無非世子那里難看了些,但好歹能弄到船,把愿意跟著走的人,都帶上。”
“若臺城真的出事了,勤王軍各奔東西,屆時船不好弄,而且,恐怕半路上會不太平。”
李笠反問:“如何不太平?”
“若臺城出事,各地豪強恐怕會蠢蠢欲動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屆時無論是走陸路還是水路回鄱陽,都不會太平。”
李笠撓撓頭:“那,萬一侯景真的敗亡了?”
“李郎,朝廷如今這樣子,就算躲過侯景這一劫,也必然威信大跌,過不了幾年,皇帝駕鶴西去,宗王也會作亂,這世道,不會太平了,不愁沒機會渾水摸魚。”
李笠知道張鋌說得有道理,但他不打算這么輕易放棄。
而且要如何向鄱陽王世子蕭嗣辭行,有些麻煩:現在走,就是臨陣脫逃,而之前,是他自己主動投效世子帳前的。
張鋌自告奮勇:“李郎,我留下來,東冶營就讓我管著吧,若戰事再起,我帶著他們繼續搭箭樓,好歹能助世子一臂之力。”
“世子那邊,就說時局不妙,為防萬一,先回鄱陽準備一二,一旦有變,至少,你還能拉起一支隊伍,為世子盡一份力。”
李笠沒有說話,沉吟著,良久,作出決定:“你的建議不錯,不過,我手上雖然沒有可戰之兵,但有腦子..我還可以想辦法!”
“李郎,事到如今,還能想什么辦法?”張鋌搖搖頭,“勤王軍大部將領都在觀望,愿打且能打好的鄱陽王世子,也差不多精疲力盡了。”
“即便十天半個月后,戰事再起,侯景有了時間作準備,必然針對箭樓推進的打法進行應對。”
“屆時即便鄱陽王世子繼續進攻,可其他勤王軍依舊不協助的話,鄱陽王世子無論是兵力還是物資,恐怕都撐不下去了。”
張鋌說話的時候,李笠在沉思,思來想去,念叨著:
“節奏,這是節奏問題,我們不能任由侯景帶節奏,也不能任由勤王軍圍觀,得想辦法破局,節奏,得由我們來帶,如此才有機會贏。”
“李郎,事到如今,還破什么局喲!”
李笠忽然笑起來:“我有主意了!只要說服世子,按這主意來,那說不定幾日內就能定勝負!”
張鋌見李笠信心滿滿,只覺難以置信:幾日內就能定勝負?!
靠做夢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