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上沿岸百姓歷年與水患搏斗的經驗,無數經驗累積下來,李笠在其基礎上加把力,就能創造奇跡。
“加把力”的意思,就是解決資金和物資,然后大規模組織勞動力施工。
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,郡廨的資金有限,所以,李笠想了許多辦法,盡一切可能,調動能調動的資源。
“即將入夏,雨季來臨,河水暴漲,這座堰壩,得如期完工。”
李笠交代擔任監工的吏員,看著施工工地無數人的忙碌身影,再和陪同視察的鄉老、里吏囑咐:
“一切,都按說好的來,不管出什么意外,都有本官兜著,你們只管放開手腳干。”
“本官既然說了三年內,要讓這里大變樣,讓大伙都過上好日子,那就絕不會食言,不過,也得諸位帶著鄉親們一起努力才行。”
一番交代后,李笠往不遠處下游臨時碼頭走去,一邊走,一邊想著事情。
樂安目前的銅產量,以及未來的預期產量,都是指用“膽銅法”提煉的“水銅”,而他真正的目標,是礦銅。
若僅僅是為了提升‘水銅’的產量,不至于要大張旗鼓建造多級堰壩,確保極高的逆水航運能力,一切的一切,還是為了一處神秘的礦銅。
而這礦銅,他終于找到了。
數年前,當樂安‘水銅’剛正式開采時,李笠就花了重金,請了不少探礦老手,組隊在樂安地區勘察礦脈。
數年下來,他自掏腰包,承擔了巨大的開支,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,那個巨型礦脈,被他找到了。
如果不出意外,二十世紀中期后才出現的亞洲第一銅礦(當時)——德興銅礦,其露天礦場所在地,找到了。
就在樂安上游某處,距河岸十余里的群山之中,礦脈很淺,開采難度相對不大。
而在古代,誰掌握了一個超級銅礦,誰就不會缺錢。
即便沒有機械化開采能力,這樣的巨型露天(淺層)銅礦,若能大規模開采,并且能將銅料運出來,足以讓一個搖搖欲墜的朝廷,起死回生。
甚至,撐起統一天下的所有貨幣開支。
這樣的寶藏,只能握在他的手中,所以,朝廷只知道樂安有‘水銅’,卻不知道有一處巨大的露天銅礦脈。
一旦知道,鄱陽內史輪不到他來做。
如此秘密,至少目前是不能泄露出去的,猜到些許端倪的張鋌,如不是可靠地自己人,李笠早就滅口了。
但是,這樣的超級銅礦要大規模開發,不是一年兩年的事,即便是先期開采,可能需要十余年。
因為沒有機械化開采能力,也沒有現代交通運輸工具,需要動用大量人力開山、修路、采礦,需要一條穩定的水運航道來確保人員、物資運輸。
更需要從外地運來大量糧食,確保礦區所需。
李笠大概估算過,要初步開采這個露天(淺層)銅礦,直接投入的勞動力至少要五萬人,連帶其家屬,以及閑雜人等,樂安礦區要容納三十萬人長期居住。
以每人平均每月消耗二石糧食計,三十萬脫產(脫離農業生產)人口,每月消耗糧食六十萬石,這些糧食只能靠外運。
后續開發、開采,還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。
如此巨大的糧食供應和運輸能力,需要長時間投入人力物力來實現,目前只能先打基礎,而官府并沒有能力來實施這樣的工程。
所以,李笠要來個“將欲取之,必固與之”,不聲不響中,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