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忠和陳霸先交手,結果會是怎么樣的呢?
侯景之亂的進程變了,相應的歷史進程,也會改變,后續走向會如何,琢磨起來頗有意思。
李笠摸摸下巴,他覺得反正侯景完蛋了,侯景之亂沒有把梁國弄得支離破碎,陳國也許就沒機會出現了。
僅就立場來說,他當然希望陳霸先能收復司州,不然,梁國國內局勢會急劇惡化。
河東王兄弟還有邵陵王,有了司州魏軍‘撐腰’,造反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,到時候,西魏還會得寸進尺。
將欲取之,必固與之,西魏派兵給三王撐腰,不是做慈善,最終目的當然是趁火打劫,而三王若真的造反,只會引狼入室,讓大好江山落入他人之手。
李笠仔細想過,西魏趁火打劫的最佳目標,其實是梁國的益州地區,即蜀地。
蜀地位于長江上游,中游若被三王隔斷,蜀地梁軍就孤立無援,只能獨自抵抗關中過來的魏軍。
“府君?”
一聲低呼,讓李笠回過神,他見幾名文吏,捧著一堆堆文書候在面前,揉揉太陽穴,坐直身子。
“拿過來吧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南鄱水某處河岸,筑壩工地邊上,前來視察工程進度的李笠,與附近一些村落的里吏、鄉老交談著。
話題有不少,但都和堰壩以及南鄱水有關。
鄱陽和樂安之間,有南鄱水相連,南鄱水沿岸地區,經過數百年的開墾,已經出現不少村落和良田。
但是,南鄱水在雨季會發大水,因為歷朝歷代官府沒有多少財力修大規模、成體系的水利設施,所以南鄱水沿岸村落對于水災并沒有太好的防御辦法。
而對于水運來說,雨季水位暴漲,河水流速湍急,無論是從樂安順流而下去鄱陽,還是從鄱陽逆流而上去樂安,行船都不容易。
有時冬天水位過低,南鄱水某些河段無法行船,也會對兩地之間的航運造成影響。
現在,李笠就任鄱陽內史,要提升樂安‘水銅’的開采量,便要整治‘脾氣暴躁’的南鄱水,讓其‘溫順’下來。
在河道上合適的位置,修建多級堰壩,靠階梯蓄水形成水位較深、水流較緩的多級航道,每段航道都有船隊往返接力運送人、貨。
雖然犧牲了順流而下、一船直達終點的便利性,但是,確保了船隊逆流而上運送物資的運輸能力。
逆流而上時,能否以較低成本運輸糧食能力,才是制約樂安銅冶提升產量的瓶頸。
李笠算得清楚,要提升樂安‘水銅’的產量,就得多開礦場,然后簡單粗暴的增加人力。
但是,開采銅礦的人力不事農業生產,不產出一粒米,卻要消耗大量糧食。
樂安地區山多平地少,要養活上萬的脫產(農業生產)人口,全靠從外地運糧,也就是從下游鄱陽運糧到樂安。
在南鄱水逆水行船,基本上全靠船夫人力劃船、撐船,到了水流湍急的河道,還得靠纖夫拉纖,所以運輸成本不低。
那么,若有多級航道,每段航道如同水流緩慢的湖泊,然后由各級航道船隊來‘接力’運送物資,雖然麻煩了些,但總體而言,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和縮短運輸時間。
這是‘交通’,而在一些河段周邊置行洪區域,并且在南鄱水的主要支流上修建堰壩蓄水,構成一個蓄水、放水的水利體系。
如此就能馴服南鄱水,確保沿岸地區農田得到灌溉,又不會被水患困擾。
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來說,要實現這個構想,正常而言要花上十幾年,李笠鄱陽內史的任期不過三到五年,想要完成如此工程,是不可能的。
但是,鄱陽建制由來已久,自晉以來,鄱陽南北鄱水流域不斷有百姓開荒、定居,無數有識之士也曾為治理水患,對鄱水流域的水情進行勘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