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就是將欲取之,必固與之。”
這個道理,蕭大心自己能想明白,李笠的做法就是先‘讓利’,吸引趨利的商賈到鄱陽屯田,靠著民間的力量,增加糧食產量,并且解決糧食運輸問題。
有了足夠的糧食,樂安就能投入更多的人力,開采更多的銅。
讓利三年,集中精力提升水銅的產量,三年后,年產量超過百萬斤,那就是皆大歡喜的局面。
但是,為何得李笠才能把這件事做好?
這件事實施起來并不難,為何不能讓其他官員來做,非得破例,讓李笠這個鄱陽人來做鄱陽內史?
蕭綱沒有對兒子說明,所以蕭大心不解的地方在此。
“回大王,商君變法,立木為信,朝廷沒有多少時間在鄱陽立木,所以,就直接找一個信用好的鄱陽人來主持相關事宜。”
“你是說,李鄱陽...”
“大王,官府定銅引之法,外地商賈短期內不會輕易相信、貿然屯田,所以,得先讓鄱陽本地大戶動起來,而只有李府君的信用,才讓鄱陽本地大戶放心。”
“既是父母官,又是名聲不錯的家鄉人,而且還得皇帝賜字,可見能在皇帝面前說上話,那么,鄱陽的父老鄉親,才敢相信官府的新政。”
“他們才會相信,只要手里有了銅引,即便不能立刻拿到銅,按照公正的排序,也能盡快拿到銅。”
“這制度定下來,實行幾年后,大伙便相信了官府的信用,就算三五年后,李府君離任,他們也不怕官府食言,不怕這銅引之法取締。”
“因為李府君一定會為他們說話,保證大伙的正當利益,所以,他們才會放心的就近屯田。”
“鄱陽本地人開始大規模屯田,外地商賈才會放心,也跟著屯田,就近運糧到樂安,換取銅引,獲得銅。”
蕭大心這下明白了,李笠個人的‘信用’,才是打開局面的法寶。
若是別人來,恐怕短時間內難以實現三年內大幅增加樂安銅產量的目標。
但年輕的皇子依舊覺得疑惑,為何朝廷的信用,在鄱陽比不上李笠一個人?
這個疑惑,張鋌看出來了,不過不好說什么,因為這都是朝廷咎由自取。
別的不說,行鐵五錢替換銅五銖,強制一比一兌換,但收稅時,官府又只收銅五銖,如此言而無信,哪來的信用可言?
年輕皇子不知民間疾苦,身邊佐官,要么是同樣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家、官宦子弟,要么是不敢啃聲的官僚,根本就不知道百姓的心聲。
或許是不屑于知道。
但李笠不同,李笠出身微寒,知道民間疾苦,和許多人一樣,也曾為一日兩餐而終日奔波。
發跡以后,也不忘親朋好友,不忘父老鄉親,扶危救困,帶著大伙一起賺錢,改善生活。
不靠夸夸其談,不靠清談,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行動,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,李三郎是真心對大伙好。
最明顯的例子就是“珠役”,李笠并沒有借著“珠役”橫征暴斂、盤剝百姓,而是帶著湖區百姓一起賺錢。
有這么個例子在,李笠的信用當然要比官府高許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