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不辭勞苦,走訪各地,和鄉老、里吏們詳談,聽取意見,耐心做解釋,這么親近百姓的做法,當然能增強對方的信任。
加上有妻族、連襟幫忙,就能說動大小地頭蛇,支持郡廨的一系列措施。
現在李笠要提升新平白瓷、樂安銅產量,為朝廷開源、增收,連帶著讓父老鄉親一起賺大錢,別人就是相信李笠能做到。
換一個人,可不行。
張鋌不會自尋煩惱,跟蕭大心分析為何朝廷的信用比不上一個人,又說了一會,事畢,告退。
離開州廨,登上牛車,回傳舍。
牛車緩緩走著,坐在車上的張鋌思考起來。
目前所說樂安銅冶,指的是用“膽銅法”提煉“水銅”,三年內達到百萬斤年產量,指的也是“水銅”。
在別人看來,水銅的產量達到百萬斤已經很了不起,但是,樂安的銅,其實另有玄機。
不知李笠從哪聽來的消息,據說樂安境內某處有極易開采的巨大銅礦礦脈,便派人花了數年時間在樂安地界勘探。
現在,已經找到了,張鋌聽李笠說,這似乎是個露天(淺層)礦脈,距離河岸不算遠。
一旦大規模開采,這銅礦就是王霸之資。
所以,一定要攥在手中,至少,能夠身居幕后,將其控制住。
然而,開采這個銅礦,需要動用大量勞動力,為此,必須先打好基礎,而憑借鄱陽一郡之力,根本就辦不到。
于是,李笠想出各種辦法,以銅、白瓷來吸引各地商賈以及鄱陽本地人,在南北鄱水流域大規模屯田。
張鋌仔細研究過資料,發現其實鄱陽郡地界許多地方的農耕條件是不錯的,尤其南北鄱水及鄱水流域,完全有可能開墾出大量良田。
前提是治水,建成一個大規模的“水利設施群”,確保雨季蓄水、旱季放水。
還要大興鐵冶,制作大量鐵制農具,以方便人們開荒、種田、興修水利。
為此,又要想辦法籌集資金,調集人力物力來大興土木,尋找鐵礦,開設鐵冶。
這辦法,張鋌想不出來,但李笠卻想得出來,一旦成功實行,那么三年內,就能打開局面。
屆時,不止是銅產量暴增,就連鄱陽本地的糧食產量都會暴增,由此還能吸引大量外地百姓到鄱陽地界定居。
很可能數年后,鄱陽就要脫胎換骨,到時候,有錢(銅),有糧,有人,有鐵冶。
想干什么不行?
張鋌想到這里,有些小激動,但也知道,李笠辛辛苦苦澆水種樹,等到樹上結果實的時候,無數看到果實的人,會蜂擁而來。
這果實,絕不能被別人搶了,但要守住,可不容易。
所以李笠想了一個辦法,并付諸實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