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話題,起自黃姈的擔心,見李笠心里有數,她便說起其他事:“鄱陽如今到處都在開荒、屯田,那我們...”
說到這個話題,李笠愈發精神:“地已經選好了,雖然眼下是一片荒蕪,但是,集中人力物力開墾,三年后,那可不得了。”
“三郎,我們的地,是在哪里?”
“這里,你看....”李笠用手指沾水,在案上畫起草圖:“在南北鄱水之間,那是好地方,有山有水...”
黃姈想起了什么,問:“三郎,那里既然有水,會不會有血吸蟲?”
“血吸蟲?不會,沒有釘螺的水域,就不會有血吸蟲。”李笠笑起來,“而且,我遲早要治理血吸蟲,讓郡內百姓安居樂業。”
血吸蟲病,是一種范圍廣、危害性強的慢性寄生蟲病,但這名稱是近現代才出現,李笠給黃姈“科普”血吸蟲病,所以她才知道相關情況。
古代,人們已經意識到接觸了有‘蠱蟲’水源的人,肝腹腫脹,會染上“大肚病”,這病在長江流域及支流流域頗為常見。
卻不知道如何防治。
血吸蟲病的治療,即便在現代也頗為麻煩,此病在古代等同于絕癥,會讓許多青壯失去勞動能力,也會阻礙人們開發更多荒地、擴大糧食產量。
但李笠知道該如何“防”,那就是消滅血吸蟲的宿主——釘螺。
他如今是鄱陽內史,能調動些許資源來撲滅郡內一些水域的釘螺,防御血吸蟲病,保一方平安。
具體措施,明年會開始實施,現在,是先摸清楚哪些水域有釘螺。
“你放心,等過得幾年,鄱陽,一定會有脫胎換骨的變化。”李笠充滿信心的說,“我們,也會有田有地有莊園,來個...”
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!”
。。。。。。
深秋,天氣漸涼,但對于鄱陽郡的人們來說,心卻越來越火熱。
大規模屯田,已經在南北鄱水流域地區展開,無論是各地大戶,還是外來豪商,都募集人手,購買大量鐵制工具以及耕牛,在官府的規劃下,選定地塊,動手開荒。
爭取在來年春天,能夠完成播種,用兩到三年時間,將開墾出來的生田,其糧食產量提升到能夠養活耕田者。
然后再過幾年,將生田變成熟田,提升的產量,能夠外銷,或者用與換取銅引、瓷引。
某地,一大片剛過火的荒地里,大量青壯手持農具,驅趕耕牛翻地、挖掘溝渠,地頭上旌旗招展,不同顏色的旗號,代表著不同的‘陣地’。
一如打仗般,青壯們隸屬于不同的隊伍,在各自的“陣地”里勞作,爭取將這些荒地開墾為生田。
武祥站在一處小丘上,看著眼前火熱朝天的勞動場景,頗為感慨。
轉頭對著身邊的王樂笑道:“王叔,等明年夏秋,稻麥成熟,一眼望去,可就是滿目金黃。”
“對,一眼看去,望不到頭的金黃。”
王樂說著說著,笑逐顏開:“今年冬天,我們可不能閑著,把溝渠挖好,堰壩筑好,雨季蓄水,旱季放水,那么這里就是旱澇保收。”
負責調度物資的龐秋插話:“過得數年,生田變熟田,我們一年到頭,天天都能吃上白米飯!”
“沒錯,但是,得努力才行!”武祥大聲說著,“按計劃來,一環扣一環,可不能出岔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