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人聚集在一起,研究起“施工方案”。
這片荒地,范圍很大,是李笠劃定的開荒地區,雖然地勢相對平整,但是灌溉起來有些麻煩,因為只有一條不大不小的河從中間穿過。
所以,需要挖掘出不少溝渠,以河流為主支,各溝渠為分支,盡可能讓絕大部分土地都能得到灌溉。
又要在一些凹地處筑壩,蓄水成塘,必要時也能灌溉周圍土地。
那么,開荒和挖掘溝渠、筑壩蓄水,都要同時進行,為此,武祥組織起數萬人的隊伍,對這一大片荒地進行開發。
這么多的人需要組織起來,光靠一兩個人是做不到的。
于是,武祥根據李笠的安排,將李家部曲、昔日的郡廨小吏們,以及李笠麾下的材官營老兵動員起來,按照軍隊的架子,組織起開荒隊伍。
“各級將領”,帶領各自的“兵卒”,根據統一的安排,進行不同的分工協作,有隊伍負責“作戰”,也有隊伍負責后勤、物資轉運調度。
數萬人的開荒隊伍,在經歷過戰火錘煉的老兵們帶動下,有條不紊的按照‘施工方案’,將大片荒地漸漸開墾為農田。
然后,除了雇傭來的青壯,其他人,都能分得田地。
這些人之中,有白石村的村民,以及許多跟著珠署打漁的沿湖村落漁民。
有當年聚集在白石村東河岸作坊的少年、護院,以及作場員工;
有跟著李笠捕魚、養魚的郡廨魚梁吏及其親友,有李笠的部曲們,以及李笠在建康募集的幾撥兵卒。
光是這些人,人數就已經接近兩萬,因為各種原因,追隨李笠左右,然后滿懷憧憬,在這里建設新家園。
因為能分田地,所以大伙干勁十足,從年初到現在,已經把這大片荒地,開墾得初現雛形。
用心耕作三五載,這里就是阡陌相連的大片農田,秋天時舉目望去,滿地金黃,家家豐衣足食,庫房里裝滿糧食。
之前,李笠的請求,朝廷取消了鄱陽郡的珠役,武祥沒了官職,卻閑不下來,作為李笠的左臂右膀,帶著隊伍開荒。
只要有了田地,人心就會穩定下來,按照李笠的話說,那就是“有恒產者有恒心”,兩萬余人,跟著李笠在此生根,然后繼續開墾周邊荒地。
“到時候,家家住上大瓦房,每家至少有三個月的存糧,可以度過春荒。”
武祥笑吟吟的說著,把李笠當年說過的話,重復一遍:“新年,每家釜里,都有一只雞,一尾大魚,人人都能換一身新衣裳!”
這段話,沒人質疑,看著眼前一望無際的荒地,人人都在暢想稻麥成熟時的壯觀景象。
鄱陽郡,不僅李笠在組織開荒,也有許多大戶組織人力物力開荒,本地人守不住,就雇傭外地勞動力。
因為交通便利,豫章郡、尋陽郡有不少無地百姓,在商賈的招募下涌入鄱陽郡,涌向南北鄱水沿岸地區。
大量的田地,在南北鄱水流域出現,大量青壯,會在這些新開墾的地方定居,過得三五載,可不得了。
哪怕這些田地和人口,因為種種原因,依舊不會登記在官府黃籍,但切切實實的糧食產量,以及定居人口,就是不得了的本錢。
武祥想著想著,躊躇滿志。
有田地就有糧食,有了糧食就能聚攏大量百姓定居,有糧、有人,什么事都好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