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請問,對于我來說,哪種策略,獲利最大?”
這個比喻很形象,梁森也反應過來了:“莫非...莫非助戰魏軍將領所想,和蕭詧所想不一樣?”
他一直在努力學習,看史書,看古來名將的戰績,爭取做個用腦子而不是只會靠蠻力打仗的‘良將’,所以腦子越來越靈活。
得了李笠的提醒,梁森意識到一種可能:“蕭詧必然想速破建康,但魏軍將領卻是希望...戰事拖久些?所以,他們未必會往建康沖去?”
“我認為是這樣。”李笠表明自己的觀點,拿張鋌的往事做例子,不過沒有明說主角是誰:
“王五要對付仇人,但勢單力薄,也沒有武藝,只能湊錢雇傭游俠來效勞。”
“那么,什么時候動手,在哪里動手,怎么動手,得由游俠說了算,不是么?畢竟人家是吃這碗飯的。”
“游俠收人錢財、與人辦事,殺了人完事就好,可若游俠起了心思,變著法子拖延、找借口加價....如果王五沒得選,他不就只能乖乖加錢?”
“我想,蕭詧可能也會面對如此局面。”
“對于蕭詧及其心腹而言,既然出擊了,就必須盡快攻入建康、攻入臺城,俘虜皇帝、控制中樞,這才是出擊的最大意義。”
“蕭詧既然敢冒險,依仗的不光是他自己的身份、麾下兵馬,必然還有前來助戰的魏兵,而這些魏兵的戰斗力,一定不弱。”
“然而魏國出兵助蕭詧奪位,能得什么好處?春秋時,秦國的秦穆公,先助女婿、晉公子夷吾回國爭位,結果夷吾上位后食言,和秦國翻臉。”
“秦穆公又助晉公子重耳回國爭位,重耳上位后,依舊和秦國翻臉,為什么?身為國君,就不會再受人擺布,但凡還有能力,就不會割地求和。”
“難道魏國不怕蕭詧奪位成功后食言么?不怕自己辛辛苦苦一場,沒撈到什么好處?”
“我想,魏國肯定是打著出兵幫助蕭詧奪位的幌子,實際上是要攪亂梁國國內局勢,讓內亂曠日持久,這樣,魏國才好趁火打劫,吞并更多的土地。”
他借助一張草圖,分析魏國趁火打劫的可能策略。
“看看這幾個關鍵地點,首先是襄陽和江陵,魏國若控制了這兩處地方,或者支持邵陵王、岳陽王割據,就能前端襄州西面梁州、荊州西面益州的外援。”
“魏國可從容吞下益梁,這是吃個半飽,如果他們膽子和胃口再大一些...把郢州夏口拿到手...那就把長江中游大門關上大半。”
“北岸司州、南岸湘州,短時間內沒有外援,魏國吃起來,會比較容易些,若能吃下哪怕其中一地,對于魏國來說,就是吃飽。”
“然而,只拿下夏口,并不能穩穩吃下司州、湘州,因為官軍還能在江州這邊,走陸路增援司州、湘州,無非是行軍及糧草轉運變得艱難些。”
“所以,若要穩穩吃下司州、湘州,更大膽的做法,應該是...”李笠指著彭蠡湖北面入江口,以及湓城、尋陽一帶。
“把湓城、尋陽拿下,把南昌和鄱陽拿下,互為犄角,那么長江中游大門徹底關上,官軍就根本無法增援司州和湘州。”
“只需要控制江州尋陽及彭蠡湖一帶,頂個一年半載,魏國就有極大概率來個鯨吞,直接把江州以西、長江南北兩岸州郡全部吞下!”
“但是,魏國本身要防范東邊齊國,不可能舉傾國之兵來趁火打劫,所以,得讓岳陽王蕭詧和邵陵王蕭綸頂上去。”
“畢竟這兩位是梁國藩王,其名號還是有些用處的,方便招降納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