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無疑問,李笠展現了治理地方的才能,打仗又屢立奇功,可稱文武雙全。
卻出身微寒,稍有不慎,就會落得“木秀于林風必摧之”的結果。
所以黃姈想勸李笠‘避避風頭’,爭取鄱陽內史任滿后,就在建康做個禁衛將軍,不要太招搖。
平日里除了當值、宿衛皇宮,可以多結交人脈,把根基打牢,而不是成日里出征打仗。
“道理是這個道理,問題是,行不通呀。”
李笠嘆了口氣,雙手一攤:“我的根基,僅在軍功,朝廷要打仗,要用武力解決疑難雜癥,才會有我的用武之地。”
“不打仗,我就會被人慢慢遺忘,然后熬資歷熬得一二十年,才有機會再次出頭。”
“可你再這么不斷立功立下去,反倒不妙。”黃姈還是擔心,李笠點點頭:“沒錯,所關鍵在于,這功勞怎么立。”
“沖鋒陷陣、亂軍之中取敵將首級,這是立功;先登破城,這是立功;坐鎮一方,或為方面主帥,平叛退敵,這是立功。”
“籌措、轉運糧草,保障前方軍需,這是立功;操練新兵,厲兵秣馬,這是立功。”
“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,這也是立功。”李笠說完,豎起手指:“不同的功勞,有不同的賞法,給...”
李笠指了指上方,說:“給上面的感覺,是截然不同的。”
“攻城掠地、所向披靡,這功勞給人的感覺是一把刀,刀很危險,要慎用。”
“籌措、轉運糧草,給人的感覺像是錢袋、糧袋,有誰怕錢袋、糧袋危險的?”
李笠這么一說,黃姈明白了:良人要繼續立功,繼續立大功,但方式有所不同。
既要用持續不斷的出色表現,加強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可,爭取更多任用,但表現方式要相對低調,不至于引起別人嫉恨。
“這不好辦吧?”黃姈還是擔心,“陛下為何要聽你的建議?你要如何低調立大功?”
“不可說,不可說。”李笠一臉神秘:“山人自有妙計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深秋,大梁天子蕭綱,得人提醒,‘忽然’意識到,先帝太清年間丟失的淮北州郡,尚未收復。
這些淮北州郡,是武州、潼州、青州(僑置)、冀州(僑置)、東徐州、西徐州、睢州等,都在淮水以北,如今被齊國占據。
當然,蜀地也未收復。
這該怎么辦?
正所謂“主憂臣辱,主辱臣死”,文武官員紛紛上表,就此事獻言獻策。
有人主戰,有人主張“臥薪嘗膽”,有人主張“與民生息,靜待時機”,各種意見都有,一時間沸沸揚揚。
該怎么辦?
商量著辦,當然,有資格和天子商量的人,都是當朝重臣,其他人,只能等決定。
某日下午,宿衛皇宮的左游擊將軍李笠,結束巡視后,在署內喝茶提神。
他這個名不副實的掛職禁衛將軍,因為正好在建康,所以這幾日正式‘上班’。
但其實是裝裝樣子,實際上是以此名義長留宮中,隨時等候天子垂詢。
那日,他向天子獻策,因為有之前收復江陵、襄陽乃至沔北的成功‘業績’,所以即便李笠的計策看起來有些瘋狂,但天子沒有當場否決。
沒有否決,意味著還有機會付諸實施。
只是天子一直在猶豫,猶豫該不該冒險,所以不斷和重臣們商議,一直下不了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