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朦朧,野地里,梁軍臨時宿營地,李笠坐在篝火旁烤火,思考著事情。
他抽空審問了不少俘虜,獲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,其中,關于齊國國內的一些情況,有了初步了解。
也就是說,他的‘情報’有了更新,由此發現,自己之前的判斷出現了偏差。
之前齊國先進攻淮南,結果無功而返。
后來李笠向天子獻策,目的是收復淮北失地,具體如下:
其一,先發制人,北伐收復淮北失地,這需要沔北梁軍東出、攻打齊國河南潁川以做策應。
其二,北伐軍殲滅齊國一支援軍,為己方布置淮北防線爭取時間。
其三,依托淮北防線嚴陣以待,和齊國大軍對峙,以軍事上的勢均力敵,迫使齊國進行和談。
其四,沔北已為梁國‘收復’的事實,加上淮北對峙,讓齊國承認現實,兩國媾和,攜手共擊魏國。
這是李笠所擬策略要達到之目的,前兩步已經做到了。
接下來,是第三步,李笠之所以對策略能夠完全實現有信心,除了對官軍的戰斗力有信心,還基于一個判斷:
齊國的開國皇帝高洋,雖然是以‘二代’身份開國,但既然跨出這一步,想來應該有能力有志向,應該是大權在握,為一時雄主。
畢竟自古以來,開國皇帝極大概率是雄主,否則也開不了國。
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,李笠知道歷史上有曹丕、孫權這樣的“二代”身份開國皇帝,曹丕、孫權總體而言還是大權在握,臣子們服服帖帖(相對)。
李笠覺得高洋應該像曹丕、孫權一樣,雖然是以“二代”身份開國的開國皇帝,也一樣鎮得住場子。
曹丕、孫權開國,卻因為時值三國鼎立,所以進取心都是有的,且不論結果如何。
同理,高洋年紀輕輕開國,又有外患,也應該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。
那么,對方首要解決的對手,不是梁國,而是魏國。
先有齊魏之爭(源自東西魏內訌)不死不休,后有梁魏交惡(魏國先搶了梁國土地,梁國反擊),齊國最佳策略,應該是聯梁滅魏,把三國鼎立變成南北對峙。
然后憑借齊國巨大的人力、資源及軍事(譬如戰馬)優勢,做好準備,以北統南,統一天下。
所以,李笠基于自己對齊帝高洋的判斷,對應擬出的策略,是梁軍只收復淮北失地,擊敗齊國援軍,不攻彭城,隨后轉入防御。
而從沔北出擊的梁軍,明白告訴齊國,沔北已經易主。
那么,齊帝高洋應該就會反應過來:梁國只想收復失地,先收淮北部分,下來,再收復被魏國吞并的蜀地。
梁國占據了沔北地區,理論上有進攻關中的能力(走武關道),那么齊、梁媾和,共同對付魏國,不正好各取所需么?
東西魏打了那么多年仗,仇怨極深,老高(高歡)為此郁郁而終,高大郎高澄壯志未酬身先死。
那么,高二郎高洋繼承父兄遺志,滅魏統一北方,獻俘太廟,告慰父兄在天之靈,并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比父兄差,不是理所當然么?
為了數年前還不是自己國土的淮北幾個州郡,和梁國死磕,不是讓西邊看笑話么?
若齊國聯手梁國一起滅了魏國,因為地緣關系,齊國必然能把關中、隴右拿到,重現當年北魏、南齊的南北對峙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