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洋還年輕,花個二十年養精蓄銳、厲兵秣馬,說不得當自己四五十歲時,就能御駕親征,統一天下。
李笠覺得,對方一定能看出這是最優選擇,所以,他才覺得自己的策略一定能成。
但現在,他仔細詢問了齊國俘虜后,發現事情和自己想得不一樣。
高洋算是開國皇帝,但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開國皇帝,他其實根本一直就沒被當做繼承人培養過,在軍、政集團里根本就沒有人脈。
只是因為正統繼承人高大郎高澄出事,在稱帝前夕突然遇刺身亡,高二郎才臨危受命,當了接班人。
根基不穩,甚至沒有多少自己的可靠班底,得慢慢培養。
高洋為了壓服各派系,不顧許多元老乃至親媽反對,在沒有過硬功績及威望的情況下,強行稱帝,成了開國皇帝。
用君臣之名,強行讓所有人向自己低頭。
所以,李笠弄錯了,還以為高洋開國,就有開國雄主的威望和執政班底,可以把各派系弄得服服帖帖,其實并不是。
而且如今的齊國,有晉陽霸府、鄴城朝廷兩個權利核心,一如天有二日。
晉陽霸府,是武勛的地盤,可歸為‘武將團體’;鄴城朝廷,是官僚團體的地盤,可歸為‘文官團體’。
兩個權力核心之間,矛盾重重,權利根基不穩的皇帝在兩者之間調和、平衡,對于國家大事的處置恐怕不能隨心所欲。
這個情況,李笠之前不知道,但他所獻策略,天子和重臣商議之后還是決定實行,想來是權衡利弊,判斷高洋會以對付魏國為優先,選擇和只收復失地的梁國媾和。
然而現在李笠覺得,對方接下來采取的應對,可能和自己預計的不一樣。
理由是,晉陽霸府這個高家的‘創業團隊’,其中一眾武勛桀驁難馴,當年連老高都駕馭得很辛苦,如今根基不穩的高二郎,恐怕短時間內不能完全壓制。
那么,在宗室重臣高岳兵敗被俘之后,高洋只能尋求武勛元老們的支持,接下來齊國的反應會如何,就不會以高洋的意志為主導。
或許,一開始語氣是“不要你認為,要朕認為”的高洋,此時面對武勛元老們的語氣,是“如今淮北局勢危急,還請諸位叔伯看在多年情分上,出手相助。”
既然武勛元老(軍方大佬)出手,其決策意圖就不會以高洋本人(皇帝)的利益為出發點。
武勛元老之中,也許不乏忠于高家的個人,但作為一個群體,群體意志下做出的決定,必然是以本群體利益優先。
武勛們的利益是什么呢?
李笠眉頭緊鎖,他不懂晉陽霸府武勛們是什么德性,有什么政治傾向,但按照傳統的權力斗爭套路,他認為,這幫人的利益就是養寇自重。
道理再簡單不過,一起打天下,不能一起坐天下,開國皇帝及二代皇帝清洗開國勛臣,讓元老們靠邊站,基本上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。
正所謂‘鳥盡弓藏’,天下一統,元老們就該靠邊站了;天下太平,武將們就該喝西北風了。
十一年前,東西魏洛陽大戰,西魏慘敗,東魏大軍主帥高歡要乘勝追擊,直取長安,結果帳下諸將推三阻四,高歡愣是沒有如愿。
這件事,李笠是聽最近聽俘虜們說起的,這說明什么?
說明這幫晉陽武勛一個個狡猾得很,知道‘鳥盡弓藏’的道理,所以當時放西魏一條生路,東西魏繼續打下去,他們才能繼續吃香喝辣。
如今齊國支援淮北的援軍大敗,高家人自己領的兵、出的丑,那么接下來,高洋只能請晉陽武勛出來找場子。
這幫‘大佬’會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