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山堰,排水渠處河水激蕩,一張特制的竹柵欄,迎著水流方向,斜插在水中,如同斜坡,將水渠完全擋住。
隨著河水沖來的魚兒被柵欄攔截,因為沖勁的帶動,便不斷在柵欄上翻滾著,仿佛被沖上坡。
離開水面的魚,在柵欄上活蹦亂跳,守在一旁的兵卒,趕緊走上柵欄,將這些‘上坡’的河魚撿起,放進魚簍里。
至于那些小魚,只要不大過柵欄縫隙,就會從縫隙里穿過,隨著河水繼續前進。
水流湍急,不斷有河魚沖上柵欄,所以‘守柵待魚’的人們收獲頗豐,岸上大量圍觀的兵卒看著此情此景,不由得喜上眉梢。
每天都有魚吃,太好了!
有人沒見過如此捕魚設施,便有解釋起來。
這種捕魚設施名為“魚梁”,就是攔河筑堰,留個缺口讓水流,然后在缺口處放魚簍或者柵欄,將順水而出的魚攔下。
魚梁,是很常見的捕魚設施,所以梁國許多地方負責捕魚的小吏,被稱為“魚梁吏”。
只是誰也沒想到,用于蓄水攻城的寒山堰,會變成一個巨大的魚梁,每日提供大量鮮活河魚,讓梁軍將士每日吃魚吃到飽。
岸上營地一座箭樓里,李笠看著寒山“魚梁堰”發揮著功效,很滿意,可還是覺得可惜:堰壩排水渠的水力資源這么豐富,不能加以利用,太浪費了。
若在這里建起一個水力作場,裝上十幾臺“雷迪奇”全自動制針機,在原材料管夠的情況下,生產能力必然很客觀。
這個作場制作的“李三郎”牌鐵針,在兩淮大規模傾銷,不會有競爭對手,絕對不愁賣。
即便是靠薄利多銷,作場也一樣能做到日進斗金。
然后再開“分店”,把“李三郎”牌鐵針銷往河南、河北,還有河東、關中。
如此過得二三十年,“鐵針李”的名號,怕不是要譽滿中原....
李笠收回思緒,看向營地一隅。
那里的灶臺上架著許多大釜,伙夫們忙著加柴禾、燒開水,以此確保全軍將士有干凈的水飲用。
喝開水,是后世才出現的生活習慣,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,沒這么多講究。
而對于平民而言,也講究不起來:燒開水需要柴禾,這對于家境拮據的人來說,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
居家生活都做不到喝開水,行軍打仗時條件惡劣,更做不到。
但只要有條件,李笠就要確保自己和部下能喝上燒開過的‘熟水’,確保戰斗力。
別的將領,會覺得他多此一舉,但李笠寧愿‘多此一舉’,也不想出意外。
然而,行軍打仗條件確實艱苦,很多時候,他真的沒辦法給將士們提供開水,所以,只能和將士們同甘共苦,一起喝‘生水’。
所幸,這個時代沒有什么工業污染,青山綠水到處都是,在確保水源干凈的前提下,直接喝井水、河水,還是沒問題的。
無非有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,克服一下即可。
但是,一條看起來水質清澈的河流,若其上游有大量死去的牲畜,那么下游不明真相的人喝了河水,就容易染病。
歷史上有名的一個例子,那就是西漢名將霍去病,據說是因為追擊匈奴之時,喝了被匈奴人故意用死馬污染的河水,才因此染病,英年早逝。
由此可見,用污染水源的方式,來讓敵軍不戰自潰,這種創意,很久以前便存在了。
所以,他在凈凈溝水上游動手腳,并不算是‘原創’。
敵軍主帥段韶,是齊國‘首席大將’,想來對于水源的問題會很注意,所以李笠派人去污染河水時,特地作了掩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