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笠又說:“我們若能守彭城,那么不會缺仗打,打仗免不了傷亡,但練兵的效果也很強,當然,前提是我們能打勝仗。”
“守得住彭城地區,我們就有了本錢做更大的‘項目’,若守不住,萬事皆休。”
他就是覺得風險和機遇并存,才當機立斷,上表請求守彭城。
未來是做獨當一面的方鎮大將,還是墳頭草高數尺,就看著這次冒險成功與否。
。。。。。。
建康,皇宮,皇帝蕭綱正在休息,他接連幾日向文武百官講《老子》,精力消耗頗大。
時局轉危為安,但又有危機再來,讓蕭綱即是高興,又是擔心,哪里能放松身心。
沔北地區烽煙不斷,坐鎮沔北的王僧辯,西拒魏軍,東擋齊軍,苦苦支撐之下,倒是勉強維持住局面。
而司州刺史陳霸先,兵出義陽三關,佯攻淮西,迫使齊軍分兵,沔北才得以東西兼顧。
西面戰事膠著,東面戰事則捷報頻傳,官軍不僅收復淮北失地,還攻下彭城,連續兩次擊敗齊國援軍。
俘虜、擊殺齊國重臣,戰果之驚人,讓蕭綱大喜過望。
他的兒子、南海王蕭大臨掛帥出征,收復淮北失地,雖然實際打仗靠的是諸將,但作為全軍主帥,蕭大臨的功勞是少不了的。
收復淮北失地,蕭大臨的聲望與日俱增,總算是可以和江夏王蕭大款一較高下,如此一來,蕭綱算是放了心。
他對皇太子蕭大器沒有什么不滿,也不是覺得蕭大款哪里不好,但帝王之家,父子、兄弟之間,關系總是會微妙些。
用皇子掣肘皇太子,再讓皇子之間相互掣肘,共擔大任,此為帝王之術,蕭綱如愿實現了自己的布局,自然高興。
而作為父親,他當然希望兒子們個個成才。
現在,蕭大款、蕭大臨能有如此成就,將來,必然能夠為兄長所用,出外可鎮守要地,在內,能為新君左臂右膀。
如此,蕭綱就放心了。
而兩個兒子能有如此成就,不僅是麾下將士用命,也和一個人脫不開干系。
那就是被蕭綱賜字“維楨”的李笠。
蕭綱給李笠賜字“維楨”,含義是希望李笠成為國家棟梁,而李笠的表現,也有力地回應了他的期望。
李笠在鄱陽內史任上,政績卓越,為朝廷開源、增收,很不錯;
率軍出征,所向披靡,戰功卓越,助朝廷收復江陵、襄陽、沔北,如今又收復淮北,破彭城,連敗齊軍。
最讓蕭綱驚喜的是,李笠出謀劃策,鄱陽世子率領諸將集中騎兵奇襲,俘虜了齊國宗室重臣、清河王高岳。
隨后,李笠又以水攻,擊敗第二支齊國援軍,并擊殺其主帥、齊國第一貴胄段韶。
可以說,李笠的出色表現,狠狠給齊國打了兩個耳光,對于大梁天子蕭綱而言,可謂揚眉吐氣。
所以,對于李笠的獎賞不能少。
他覺得,雖然經歷了太清年的戰亂,朝廷顏面大失,但隨后涌現出來的忠臣良將,卻是因禍得福。
正如《道德經》所云: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
無論仕宦多年的王僧辯、陳霸先等官員將領,還是年輕有為的李笠,都是太清之亂后涌現出來的國之忠臣、良將,這讓蕭綱大感欣慰。
王僧辯、陳霸先,和蕭綱年紀相近,而李笠才二十五歲,和皇太子蕭大器年紀相近。
所以,蕭綱想把李笠留給兒子,現在,先重用王僧辯、陳霸先擔當大任,對于李笠,要適當磨煉,不能過快提拔。
等兒子將來即位,李笠就能擔當重任。
基于這個考慮,蕭綱對屢立功勞的李笠其實有所壓制。
不然他還未去世,李笠就已經高官厚祿,將來兒子即位,拿什么恩賞,讓李笠感激涕零?
所以,蕭綱打算將李笠調回京城,任禁衛將軍,過得幾年,外放做大州刺史,再歷練歷練,積累資歷,盡量少帶兵打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