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午,晴間多云,寒山之上(南面),簡陋的州廨內三樓觀測臺(觀景臺)上,李笠正用望遠鏡觀察南面曠野動靜。
這是一個‘高倍望遠鏡’,所以架在三腳架上,可以把數里之外一個人的手臂動作看得清清楚楚。
南面曠野里,距離寒山南塞越五六里外,一條長龍橫貫東西,那是大量青壯正在挖掘溝渠。
溝渠看上去是一條直線,但實際上是一條弧線,一條繞過寒山堰南端的弧線。
這條溝渠的東段最后會延伸到哪里,不得而知,但溝渠的西段要連接何處,李笠能猜得出來:連到‘彭城水庫’庫區。
水庫這個詞,如今沒人用,所以李笠便改稱“彭城湖”。
這條溝渠只要夠深,就能把‘彭城湖’的水排出來,加上泗水北岸正在挖掘的另一條溝渠,一南一北,能把‘彭城湖’的水排干。
水沒了,彭城‘滄海變桑田’,寒山堰也變成一道土墻,洶涌而來的齊國大軍,可以把彭城和寒山淹沒。
屆時,說不得我因為突圍失敗被活捉,帶到鄴城游街,屆時城里怕不是萬人空巷...
李笠如是想,耳邊傳來動靜。
那是金屬撞擊的聲音,李笠轉頭一看,卻是張鋌拿著一把洛陽鏟仔細琢磨。
李笠離開望遠鏡,坐在一旁,喝著茶,問:“這玩意好用吧?往地上一鉆,就能提出許多土來。”
張鋌放下尚且沾著一些泥的洛陽鏟,由衷贊嘆:“確實方便,日后做地基勘察,可是事半功倍。”
“不用日后,在樂安勘察銅礦脈時,就用上這玩意了,真是趁手。”
“君侯,為何此物名為洛陽鏟?”
李笠含糊其辭:“此事說來話長,也不知從何說起。”
得益于風靡一時的盜墓,李笠知道了名為‘洛陽鏟’的一種鉆探工具,雖然他不打算做什么‘摸金校尉’、“發丘中郎將”,但不妨礙他使用這種工具進行‘地質勘探’。
張鋌抵達寒山后,到處轉了幾圈,提出一個很嚴峻的問題:寒山堰有一個巨大的破綻,簡單而致命。
那就是敵軍可以調集勞力,在南北兩岸合適地區挖掘溝渠,直接把堰壩蓄的水排入下游河段,如此一來,就能讓寒山堰的蓄水功能失效。
對此,李笠已有準備,他可不會把自己和團隊的性命,寄托在一個拍腦袋想出來、卻沒有實地考察的奇謀上。
“首先,你看看寒山和周邊一連串小山丘的走勢。”李笠用手沾水,在案上畫示意圖。
“泗水在這里是自西向東流,為一條橫線,寒山及一系列山丘,如同褶皺,是南北走向,為豎線。”
“這說明什么?說明寒山地區的泗水兩岸,可能有地勢上的褶皺區,為南北走向,表面上不明顯,但土壤之下可能就如同一道石垣,而泗水從這褶皺的缺口處往東流淌。”
“當然,這是猜想,必須有實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