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笠點頭:“對,由此可見,此時的彭城周邊地質情況,土層相對較薄,不像后來...”
“后來?”張鋌聽出李笠的言外之意,但他想不通“后來”是“后”到哪個時候。
李笠驚覺自己差點說漏嘴,趕緊含糊其詞:“滄海桑田,數百年來泥土積累,彭城周邊土層,可不比秦漢時要厚?”
這個后來,當然是‘很久以后’,那一世,他到微山湖旅游(微山湖在徐州以北,南端距離徐州不算遠),看介紹時知道了一些地理知識。
大概是兩宋之際,黃河下游改道,奪淮入海(入黃海),而改道后的黃河,也奪了泗水河道,從徐州(彭城)經過。
七百余年后,到了清朝中期,黃河返回故道,入渤海,泗水故道因為長期的泥沙淤積,也隨之消失。
這期間,徐州變成了黃泛區,七百年來每次發大水后泥沙反復淤積,將徐州地勢慢慢‘墊高’,土壤層越來越厚。
而黃河奪淮入海,使得徐州北面、泗水故河道上,因為反復淤塞、沖積,出現了一連串湖泊。
這些湖泊為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,慢慢變大,然后連接在一起,就是后來著名的微山湖。
微山湖大概成形于明朝后期,所以,這個時代并沒有微山湖,其位置上是泗水河道,以及沿途的一些小型湖泊水澤。
正是因為沒有黃河改道后長期的大量泥沙淤積,此時彭城周邊地勢相對較低,寒山周邊地區的土壤層也相對較薄。
齊軍想要挖深溝排水,就要‘啃’碎石層,再深一些,就是堅硬的巖石層。
在沒有工程機械的時代,要‘啃’碎石層可不容易,耗時耗力,巖石層就更難了。
所以,齊軍在寒山周邊地區挖深溝把‘彭城湖’排干,受限于地形和地質,短時間內很難做到。
寒山堰所謂的破綻,只是看起來像是破綻而已。
當然,若不拘泥于在寒山附近挖渠排水,這一構思還是可以實現的,但需要經過大量勘察,摸清地勢和地質,選定最佳施工線路。
勘察可能需要一兩年,施工可能也要至少一年,齊帝御駕親征,哪來那么多時間慢慢做這件事?
李笠之前把彭城灌成湖,也是參考了微山湖形成歷史,既然如今彭城周邊地形較后世要低,那么把彭城周邊變成湖區,有何不可?
太陽西沉,李笠看著窗外夕陽余暉,笑道:“他們以為我們有破綻,可是,他們自己,破綻也不少。”
張鋌知道李笠說的是什么,看著窗外,也笑起來:“是呀,他們既然不來攻,我們,就逼他們來攻。”
若把‘彭城湖’看做一個圓,圓心為彭城,圓邊為湖畔及附近城池、要地。
從圓心出發的梁軍兵馬,乘坐船只可以抵達圓邊上任何一處位置,若投入騎兵在岸上移動作戰,這個圓的半徑會更大。
此即為李笠所說“內線作戰”的優勢,那么,處于‘外線作戰’態勢的齊軍,要把整個‘圓邊’防住,得動用多少兵力呢?
不防的話,那破綻可就少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