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鋌回到自己官署,繼續處理事務,梁國的徐州治下只有幾座孤城,以及一座寒山堰,和煤礦、鐵礦,所以不像是公廨,更像是作場的管理機構。
那么,他這個為東主管理作場的管理者,就得為整個作場的正常運行而努力。
只要熬過最艱難的頭兩年,后面的路就好走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
下午,率軍返回寒山的李笠,來到蜂窩煤作場,看蜂窩煤的生產情況。
燃料,是很重要的物資,無論是取暖還是燒水做飯煮菜,都需要點火,點火就需要燃料。
常見的燃料是草、枯枝、木柴,而現在,李笠‘發明’了蜂窩煤,要將蜂窩煤作為物美價廉的燃料,大規模推廣。
若做到了,既能讓州廨有了穩定的財政收入,也能造福百姓,一舉多得。
但蜂窩煤的制作,也是有講究的,多少都有些技術含量。
從‘彭城湖’東北畔煤礦運來的煤,經由水力破碎機破碎,磨成粒徑合適煤粉,再摻入黃泥及水,由機器壓制成蜂窩煤。
晾干后便可使用。
煤和泥的比例是八比二,之所以要摻黃泥,不是為了偷工減料,而是為了塑形:煤粉的粘合性很差,需要黃泥作為粘合劑。
而且,這樣制作出來的蜂窩煤,有了‘黃泥骨架’,在煤爐里燒過之后依舊能保持原樣,方便完整的取出來。
不過,煤燃燒時會發出某種氣味,不是很好聞,所以,在制作蜂窩煤時適當摻入一些生石灰,做出的蜂窩煤在燃燒時,就不會有氣味。
李笠問陪同視察的張鋌:“蜂窩煤在城里推廣以后,關于氣味的抱怨,多么?”
“不是很多,畢竟有比沒有好。”張鋌看著轟鳴的機器,只覺心曠神怡:“燒得起木炭的人,不需要燒煤,燒不起木炭的人,有煤燒就心滿意足。”
李笠點點頭,往一邊走去:“一定要推廣蜂窩煤,至少在水運便捷的地方,要做到煤不比柴貴多少,如此,煤才有銷路。”
“百姓能夠以較低成本生火燒水做飯,就不用成日里吃冷食喝涼水,夏天也就算了,可冬天,吃冷食喝涼水容易鬧肚子,極易病倒。”
“當然,前提是蜂窩煤的價格便宜,也就是煤價低,而要煤價低,就得靠增加產量和銷路,來個薄利多銷。”
“煤有了銷路,州廨的收入就上來了,而礦老板...礦主才會想辦法擴大煤炭開采量,他們必然會用各種辦法弄人進礦山挖煤。”
“其實就是擄人做黑工,人口拐賣的案件會增多,這得注意,不能縱容。”
“人販子罪大惡極,官府決不能坐視不理。”
張鋌當然知道要打擊拐賣人口這種惡性犯罪,李笠的態度,是父母官應有的態度。
然而要增加煤礦產煤量,就得投入大量勞動力,按地頭蛇們的品性,拐賣人口充做黑工是必然的。
這種事情古來有之,漢時,漢文帝竇皇后的弟弟竇廣國,四五歲時就被人拐走,轉賣了十余家,淪為奴工,在深山里燒炭。
后來出了事故,燒炭工死了上百人,竇廣國僥幸不死,好不容易與時為皇后的姊姊相認,才脫離苦海。
對于李笠而言,他自己都被人拐賣過,所以不會為虎作倀,但煤礦缺勞動力是必然要面對的現實問題,該怎么解決?
“我們只管打擊轄境內的拐賣人口行為。”李笠看著張鋌,又看看宏偉的寒山堰,“我是梁國的徐州刺史,齊國的民,管不到。”
“只要州廨嚴厲打擊拐賣國人的行為,地頭蛇們,自然會知道該怎么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