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馬在曠野里盡情疾馳,可不比在這里奇怪的機器上原地跑步好得多?
這個問題,李平安和李安寧也想到了。
女孩子總是比男孩子早開竅,兩個機靈的女兒問這個問題,李笠回答:“人走路,用幾條腿呢?”
小丫頭們回答:“兩條腿。”
“那不就是了,讓馬兒跑起來,有兩種辦法,要么有足夠大的地方讓馬動起來,要么地板會動,你們看就這么點地方,也能讓馬兒跑得渾身是汗。”
李笠的解釋淺顯易懂,小丫頭們若有所思,李昉則繼續看著跑步機上的駿馬跑步,看得入神。
李笠也看著這些跑步機,覺得有些無奈:確實,用跑步機來給馬進行鍛煉,有些歪門邪道。
若有大片草原給馬盡情奔跑,他何苦折騰這機器,但既然事實證明跑步機有效果,條件又允許,這機器當然是要用的。
至少能保證馬有充足的鍛煉量,鍛煉耐力。
在鄱陽時,因為平地少,所以李笠費盡心思玩花樣,確保自己辛辛苦苦攢起來的馬,能有足夠的運動量。
他覺得既然人可以在健身房里健身,那么馬應該也可以,只是具體怎么做,得摸索。
李笠為此專門組織了一個隊伍,負責養馬(包括育馬、訓馬),經過多年鍛煉,這個團隊已經成長起來,養馬規模也漸漸增大。
經過不斷的摸索,馬匹專用的“跑步機”日漸完善,訓練效果還是可以的。
當然,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,若是有足夠寬闊的平地,建正經馬場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。
只有類似大草原那樣的遼闊草地,才能養出許多馬來。
是這樣么?
李笠不這么認為。
雖然他不懂養馬,也沒接觸過相關產業,但知道一個事實。
按照傳統觀點來看,地域狹小的東洋島國,因為沒有大草原,所以養馬規模起不來。
然而,近代以來引入西方優良馬種以及繁殖、養育技術后,東洋的馬政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,其馬匹的數量及質量大幅提升,一度成為養馬大國。
由此可見,沒有廣闊的草原,沒有大量的空地,一樣也能繁殖出大量優質馬匹。
前提是做到科學養馬,且舍得投入。
從繁殖、培育、訓練到使用,一定要講科學,并且在國策層面上重視馬政,為此投入大量資源。
而不是把養馬視作賤業,不能把馬政當做可有可無的副業,不能把騎馬當做粗鄙的行為。
很遺憾,這個時代的梁國做不到。
梁國既沒有強大的馬政、產馬地,也沒有大量養馬的意愿和財力,甚至重文輕武,官員們以騎馬出行為恥。
可想而知養馬產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有多低。
而在沒有坦克出現以前,戰爭中騎兵就是主要的機動作戰兵種,對戰爭勝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總體而言,要打勝仗,騎兵不能少。
騎兵強大的基礎,是有大量的戰馬,也就是有強大的馬政,為騎兵源源不斷提供優質坐騎。
北朝有地利,有大量平原養馬,即擁有產馬地,但南朝沒有,這是沒辦法的事。
所以在這科學技術水平極其低下的時代,地利因素導致南朝的騎兵規模大不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