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江南,在兩淮,南朝軍隊還可以靠著水網地形與北朝軍隊周旋,可戰場一旦到了河南、河北這種大平原地區,騎兵數量不行,就只能是送人頭。
李笠仔細想過,與其琢磨用火銃裝備軍隊,還不如靜下心,攢馬、養馬,想辦法增加軍中馬匹數量,以此提高軍隊的機動進攻能力。
只有這樣,才能在大平原地區和敵軍正面交手而不落下風。
地利(沒有產馬地)的劣勢是實實在在的,但李笠覺得,自己還是有辦法縮短差距,那就是依靠“科學養馬”。
雖然他不會,但可以組織隊伍學,不斷摸索,堅持下去,就一定能出成果。
。。。。。。
午后,寒山城南郊外,新建好的子城,李笠站在城頭,俯視著城內情形。
這個子城,其實就是一個大型馬場,馬場圍墻就是城墻,內部設施全都是馬場相關設施,李笠花費巨資才建起來。
他不懂養馬,但組織隊伍負責這件事,而且按照作場分工制,分工合作,齊心協力把馬養好。
李笠覺得,若把馬比喻為汽車,那么汽車產業的模式,可以搬到養馬業來。
汽車制造(馬的育種、繁殖)、駕校(馬的場地訓練、人騎馬的場地訓練)、4S店保養(馬廄,包括馬的飼養、照顧、獸醫)等。
所以,這個馬場有一排排干凈整潔的馬廄,每排都有單間(馬房),每一匹馬都有自己的單間,由飼養員照料。
平日,有技工檢查馬蹄,為馬修蹄、釘馬掌、換馬掌,又有獸醫為馬體檢、治病。
而投喂的飼料是粗料、精料結合,既有量大管飽的干草,又有粟麥等能‘吃好’的精料,以及干凈的飲用水。
馬的繁殖和訓練,同樣有專門隊伍負責。
一如作場分工制,馬場里,各個‘工段’,都有專門隊伍負責。
經過多年的鍛煉,這些技術隊伍都已經成熟起來,不僅在鄱陽莊園有設施(相對)的馬場,這里,也建起一座
李笠把視線轉到仿佛運動場的跑馬場,只覺心曠神怡。
在這里,有一條長度為二里的室內直線訓練跑道,有一條長度為三里的室外直線訓練跑道。
又有橢圓形的環形跑道(大),周長六里,其中又有個小一些的環形跑道,周長二里。
環形跑道上有都頂棚,周邊又有完善的排水溝渠,所以不會受天氣影響。
此外,有單獨的跨欄訓練場地,有地勢起伏(上下坡)的越野場地,而城外有圍欄,和城墻一起,構成一個更大的環形跑道。
這座馬場,占地不大不小,比不上遼闊大草原上的牧場,當然不夠看,卻能夠給予馬群以足夠的活動空間、生活空間。
無論是直線沖刺,還是繞圈耐力跑,都能讓馬動起來,需要的時候,馬還可以出城,在曠野里疾馳。
養馬要講科學,訓練當然也要講科學。
在這里,飼養的馬分為戰馬、騎乘馬、馱馬和挽馬,戰馬和騎乘馬要堅持訓練。
不僅馬要鍛煉速度、耐力,又要作為坐騎,馱著騎兵進行相關技藝訓練,如何安排,有一整套‘課程表’。
整個馬場,就如同忙碌的作場,大量員工依據自己的崗位,有條不紊的進行‘生產’,按照鄱陽馬場的情況來看,效果很不錯。
簡而言之,就是...
為了養馬,已經連年投入巨資的李笠,看著嶄新的馬場,真想大喊一聲:這里無論是人還是馬,全都給我“九九六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