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州軍府馬場,馬廄一隅,修蹄師徒們分成一個個小隊,各自給馬換馬掌,巡視至此的李笠,在一旁默默看著。
徐州軍府的馬場,為官辦,軍府承擔各項開支,所以人和馬吃的是朝廷的糧餉(糧草),為朝廷賣命,這和將領的部曲私兵有區別。
李笠作為徐州刺史,及徐州軍府將軍,當然不能不務正業,不能只顧著給自己部曲撈好處,而把營兵當奴工。
所以,徐州軍府的新馬場,也有李笠私人馬場的規模即制度,以及相應的技工隊伍,承擔著一個馬場應該具備的功能。
其中,定期換馬掌、修蹄,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術活。
馬掌可以保護馬蹄,避免馬蹄磨損,但馬蹄的角質層會緩慢生長,所以之前釘上去的馬掌得定期更換,才能更好的保護馬蹄。
戰馬穿上了‘鐵鞋’,騎兵的移動范圍更廣,但李笠仔細調查過,發現如今給馬(戰馬、騎乘馬、馱馬、挽馬)釘馬掌的行為不是很普遍。
人們當然知道給馬釘馬掌能保護馬蹄,但是,軍中馬匹的保養,更多的是給馬修蹄,而不是釘馬掌。
之所以如此,原因之一是成本,這成本不在馬蹄鐵和蹄釘,而在整個過程。
給馬釘馬掌,得先用類似單杠或者雙杠的架子把馬固定住,再固定住要釘馬掌的蹄子(向后抬),修蹄工才好干活。
馬蹄如同人的指甲,會不斷生長,所以修蹄工得先用各種工具來修蹄,將馬蹄處理干凈、平整好。
然后選合適尺寸的馬蹄鐵,根據馬的蹄形,在小火爐上燒紅、調整形狀,趁熱釘在馬蹄上。
過得一段時間(一般是半年),馬蹄生長,又得把原有的馬蹄鐵取下來,修蹄,再釘上新的馬掌。
給幾匹馬釘馬掌,累些倒無所謂,可是給大量馬匹釘馬掌,工作量太大。
釘馬掌的工作量就不小,而鍛打馬蹄鐵、蹄釘,也頗費力氣,又要備下各種工具,找來木炭點打鐵爐。
這么麻煩,還不如適當修蹄來得輕松、省事。
只要馬蹄沒有破損,修整過后一樣能正常奔跑,畢竟這個時代的硬質路面很少,馬蹄磨損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,馬掌能省則省。
但對于李笠而言,既然自己有能力給馬釘上馬掌,那就一定要做到,而且每隔半年換一次,這開支他還是承受得起的。
然而現實中因為各種原因,朝廷的營兵待遇很差,工匠待遇更差,那么馬的待遇又能好到哪里去?
能有修蹄工給馬修蹄就已經不錯了,誰還有心思像料理自己雙腳一樣,料理所有權不屬于自己的戰馬?
不僅如此,軍中馬夫時常偷偷克扣馬的飼料,私下轉賣賺些好處,甚至虐待馬匹泄憤。
馬連吃都吃不飽以至于瘦弱不堪,病了也得不到及時照料、治療,想要有人伺候‘美甲(修蹄)’,真是奢望。
這確實是制度問題,南朝的軍制一開始是世兵制,但這軍制已經崩潰,兵戶淪為奴隸,吃都吃不飽,構成的營兵根本就沒有戰斗力。
有戰斗力的軍隊,兵源基本都是靠募兵,或者將領自帶的部曲私兵。
如此時代背景下,李笠極力確保徐州軍府獲得各種資源,不僅保障營兵的待遇,還保障馬的待遇,已經是另類。
待遇有保障,訓練也要有強度,如此,才能盡快形成戰斗力并保持下去。
李笠轉到旁邊跑馬場,看半具裝騎兵的訓練。
半具裝騎兵,是相對于具裝甲騎而言。
具裝甲騎,又稱甲騎具裝,是這個時代的重騎兵,人馬披甲,防御力很高,沖擊起來威力十足。
戰馬的馬鎧,分為面簾(護面)、雞頸(護脖)、當胸(護胸),馬身甲(馬身中段護甲)、搭后(馬身后半截護甲)。
此外,還有寄生(馬尾部向上翹起的掃帚形狀裝飾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