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馬自己要披著數十斤重的鐵甲,還得馱著重量接近兩百斤的披甲騎兵,又要奮力沖鋒,這負擔可不輕,只有身強體壯的戰馬才能撐住。
李笠這些年來,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,攢了六七百匹能披甲沖鋒的戰馬,但思來想去,覺得還是以輕騎作戰為佳。
具裝甲騎的移動速度較輕騎慢,耐力也遠不及輕騎,這是加強防御所必須付出的代價。
所以具裝甲騎的主要作戰對象是軍陣(破陣)而不是和騎兵交戰。
李笠覺得自己要對付敵軍輕騎都已經很吃力,不可能把寶貴的戰馬,都用作沖擊軍陣的具裝甲騎。
輕騎戰術更適合相對缺馬的軍隊,有了輕騎的機動力,才能實行更有效的戰術打法,或者驅散敵軍游騎的襲擾,又或者擔任斥候,刺探敵情。
但沒有絲毫防御的戰馬,在交戰時很容易受傷,他缺馬,不能把戰馬當做消耗品隨便用,便想著適當加強戰馬防御。
于是,弄出了“半具裝”騎兵。
即戰馬只裝備面簾、雞頸、當胸,沒有中部和后部身甲,負擔相比‘全具裝’,至少減輕一半,馬鎧只給戰馬提供正面防御能力。
李笠這么做,有這么做的依據。
他盡可能地統計過,戰場上負傷、被擊斃戰馬的受傷部位,統計后發現,戰馬正面中箭、受創較多。
所以李笠覺得,與其浪費大量防御在戰馬的后半截,還不如只保留正面防御,即只防御頭、頸、胸。
從“全面防護”,變成“重點防護”,讓戰馬負重減輕、運動靈便持久。
馬鎧的樣式,除了面簾,由札甲,變成布面甲(有內襯)。
這樣做的效果如何?未經過實戰檢驗,不得而知。
不過至少在跑馬場內,半具裝的戰馬,跑動起來還是很快的,耐力也比披著全具裝時好很多。
這種選擇,會不會出現“快不及輕騎、防不及具裝甲騎”的缺點,導致‘半具裝’騎兵變成雞肋,也得靠實戰檢驗。
眼下,跑馬場里近百匹戰馬已經披上‘半具裝’,開始進行耐力訓練,李笠看著戰馬疾馳的身影,只覺心馳神往。
徐州的位置不錯,可以弄到不少馬匹,而且有不少平地可以用來養馬。
所以他已想在辦法弄馬,買也好,搶也罷,無論如何,都要把馬弄多些,然后籌措資金養起來。
沒有火銃兵,靠著步騎結合的強軍,一樣能橫掃天下。
雖然養馬的負擔很大,但錢沒了可以賺,攢馬的機會卻不能錯過。
。。。。。。
新平公府邸,室內騎術訓練場,李笠正在進行騎術練習,以確保自己的‘狀態’。
現在的練習科目,名為“繞筐”。
場地四角各立著一個大籮筐,筐里木樁頂部,放著一個木球。
李笠策馬疾馳,開始按照規定路線繞筐,并要在繞筐的同時,揮刀砍下籮筐中心木樁頂部的木球。
看上去很容易,但這是要計時的(計時工具為水漏)。
而且,繞筐時必須按照規定路線進行,人或馬碰到籮筐要扣分,不能把木球一刀兩斷也要扣分,哪怕已經砍中了卻不能將其砍成兩截也是如此。
這是騎兵訓練的一個科目,練的是人馬配合、轉彎靈活度以及劈砍技藝。
馬速越快,轉彎半徑就越大,一旦離籮筐太遠,就砍不到木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