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開始,裴機不相信寒山能養活這么多脫產(脫離農業生產)的青壯,如今親眼看到寒山各產業的繁榮發展情形,心中疑惑消散。
“我明日去公廨辦事,會見到李使君。”
裴機看著馬欽,認真的問:“你有什么想要打聽的,我或許能打聽一二。”
馬欽回答:“小人聽聞,州廨過陣子,會再發放一些特許經營的‘牌照’,所以,想請郎君幫忙,打聽一下...”
“鐵釘的經營牌照,大概會放多少個出來...”
“鐵釘?”裴機覺得奇怪,他還以為馬欽關注的是煤炭的專營。
“郎君有所不知,如今徐州已然成了聚寶盆,不僅少府在此賺錢,又有許多權貴、各地豪強,也在這里賺錢,熱鬧得很。”
“寒山城里,多得是給各權貴打點產業的掌柜、駔主,都按著李使君..州廨定下的規矩,一起發財,忙得不行...”
裴機好奇起來:“你仔細說說。”
馬欽便娓娓道來。
正所謂天下熙熙、皆為利來,徐州這里把煤、鐵產業辦得有聲有色,鐵鍋、煤暢銷,自然就吸引了趨利的商賈。
徐州刺史李笠,照搬當年在鄱陽實施過的制度,實行許可經營,發放‘牌照’,定下各種規矩,讓各方都能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,有機會發財。
發財分大小,拿到專營許可(牌照)的人,發的就是大財,這其中,煤和鹽的許可經營是暴利,少府和州廨各有一個。
剩下的牌照,被幾個徐州當地豪強、淮北豪強,以及藩王的代理給瓜分了。
藩王之中,就有鄱陽王。
隨著煤產量的大幅增加,牌照數量也會增加,之前,第二輪發放的牌照,被更多的豪強以及權貴給瓜分。
但還是不夠,因為煤產量繼續增加,而急著發財的宗室、權貴、豪強源源不斷。
所以,每一輪的牌照發放,競爭都很激烈,馬欽權衡利弊,決定不去搶煤、鐵鍋的經營牌照,而是要拿到鐵釘的經營牌照。
自從李笠獻了拔絲工藝以制作鋼琴琴弦,這種拔絲工藝很快就有了別的用途,其中之一,就是制作鐵釘。
鐵釘不起眼,卻很實用,用水力拔絲機制作鐵釘,價格便宜量又足,所以能做到“薄利多銷”。
東冶有鐵釘作場,制品供不應求,而徐州寒山堰的作場,是兩淮唯一能大批量生產鐵釘的作場。
所以,這里出產的鐵釘,同樣不愁賣,加上產量極大,可以容下更多的商賈靠賣鐵釘獲利。
裴機明白了,卻想起一件事:“既然能拔鐵絲,豈不是連繡花針都能做了?怎么沒見寒山堰的官辦作場做鐵針?”
“郎君有所不知,這鐵針的制作有些特別,如今,其工藝是李使君的作場才掌握,也只有李使君的作場能夠批量制作物美價廉的鐵針。”
“不過,別人可以從李使君的作場進貨,這不需要牌照,加上這買賣看上去不起眼,所以不是很受關注。”
“對了,李使君的作場,還制作魚鉤,畢竟這和鐵針類似,無非一個是直的,一個是彎的。”
“郎君可別小看了鐵針、魚鉤,許多小商賈就靠著批發、販賣鐵針魚鉤,賺了不少錢。”
“商賈云集,飲食需求增加,養雞鴨、養魚的也能賺錢,因為用工需求大增,所以尋常百姓靠著幫傭,也能養家糊口。”
“所以,如今的寒山,權貴、豪商、豪強大戶們吃肉,尋常商賈也能吃肉末,百姓能喝上肉湯,皆大歡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