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提到李使君,人人都夸個‘好’,畢竟徐州地界的規矩,都是李使君定的,大伙安安穩穩發財,誰敢搞亂,誰就要倒霉。”
“無論是少府,還是權貴,亦或是各地豪強,吃人嘴軟,拿人手短,誰會去為難李使君?”
這話說得有道理,裴機知道自家雖然在淮南已歷數代,算是淮南豪族,但平日里經營的產業,只能說是自給自足。
畢竟靠著土地的產出,想要快速積累財富是很困難的,除非經商。
但經商不易,要賺大錢,得找到商機和商路,并且要有權貴做靠山。
所說“權貴”,指的是京城里的權貴,畢竟買賣做大了,沒有京城里的權貴護著,很容易被人當肥羊宰了。
現在,在徐州,就有很不錯的商機,哪怕實在是搶不到什么‘牌照’,做些轉賣的營生,一樣可以賺錢。
放債所得頗豐,但在徐州地界,沒有‘牌照’不能放債。
不過,可以把錢借給那些有‘牌照’的大商號,對方吸納資金拿來放債盈利,‘散戶’可以在大商號那里吃利息。
這利息雖然比不上直接放債來得高,但勝在穩和省心,只要把錢借給那些商譽好的商號,就可以穩穩的‘錢生錢’。
把錢借給大商號“錢生錢”,可不比自己雇人做買賣來得省心?
畢竟做買賣還可能會虧,借錢給大商號吃利息,那是穩賺不賠的買賣。
因為這些大商號后面,都有權貴做靠山,又要接受公廨監督,所以相對而言,穩得多了。
譬如,如今在徐州經營的一個大商號,是幾個鄱陽背景的商號之一,其東主,是李笠的妻家,有如此靠山在,哪里會不講信譽?
裴機自己家里,就把一部分錢糧借給某商號,定期有利息收入。
他兄長裴畿,也同樣如此,只是裴氏族人眾多,為家族考慮,還是得有人來徐州經營產業,盡可能拿到某個‘牌照’,多賺些錢。
馬欽就負責這件事,裴機說著說著,提到了兄長裴畿,隨后想起,五六年前,裴畿碰到的李笠,當時不過是個材官將軍。
當時,官軍收復壽陽、鐘離,李笠的材官營隨軍出征,負責搭建攻城器械。
以擅長攻城聞名的李笠,果然名副其實,協助官軍在短時間內收復二城。
只是誰也沒想到,短短五六年間,李笠就由一個材官將軍,變成坐鎮一方的徐州刺史。
徐州刺史的班秩,和江州刺史相同,地位非同一般,雖然目前只有幾座孤城,但看著寒山如今的情形,未來必然大有不同。
年紀輕輕的李笠,現在已經是獨當一面的方伯,和當年不一樣了。
相比之下,裴機覺得自己和兄長裴畿的仕途進展,真的是很慢。
但李笠是靠著無可置疑的軍功,才有了今天的地位,別人除了羨慕嫉妒,又能說什么?
淮南地區,那些當年的開國勛臣家族,譬如裴氏、夏侯氏子弟,面對如此耀眼的年輕武將,當然心里百味雜陳。
但是,除了羨慕、嫉妒之外,他們其實還有期盼。
李笠在淮北徐州獨當一面,必然需要兩淮子弟做幫手,所以,他們是很有機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