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們把這錢花出去的瞬間,就已經賺到利潤了,至于這錢他們拿來做什么,對我們來說,無所謂。”
李笠說完,捏著銅錢,在武祥面前晃了晃:“你不要把它當做錢,要把它當做產品。”
“制一千(文)錢,花出去,我們等于賺了二百文,或者等價的實物,利潤是二成,這年頭做正經買賣,利潤不也是這個數?”
“制一億錢,花出去,我們立馬賺了二千萬錢,或者等價的實物。”
“我們把各種渠道獲得的各種銅錢、劣幣,分別熔了,加以配比,制作成不同品質的‘常平五銖’,利潤有多又少,反正都是賺。”
“用錢來制錢,花出去后,換回更多的錢,再用錢制更多的錢,等同于左手倒右手,又從右手倒回左手。”
李笠把銅錢在左右手之間往復扔來扔去:“倒來倒去,流通的機制假錢越來越多,我們兜里的利潤累加,而齊國...”
他把銅錢扔進錢箱,笑道:“我們的假錢在齊國大規模流通,會有什么后果?”
這個問題有些復雜,武祥陷入沉思,李笠也不催促,看著不遠處,一箱箱正在分別裝船的機制“常平五銖”,只覺心曠神怡。
大規模制造敵國貨幣(假幣),然后投放到敵國國內流通,以破壞其國內經濟,這種金融戰的手段,超出當前時代大部人的認知。
要想實行,也不容易。
因為這個時代各國發行的錢幣不是紙幣,而是銅錢,其信用不是來自朝廷,而是來自含銅量。
后世以假錢摧毀的對象,為各國政府所發行貨幣的信用,以此造成紙幣大規模貶值,這一招用在這時代,水土不服。
且這個時代的經濟結構和后世不同,以自給自足的莊園制經濟為主,主要交易方式之一,有以物易物。
雖然也會用到通貨,但通貨既有錢,也有布帛。
錢只是通貨之一,想通過發行假錢(銅錢)來打擊敵國經濟,成本上很難做到,效果也不好。
那么,即使有了機制假錢,大規模在齊國國內流通,也不可能導致齊國經濟出現嚴重問題。
“我明白了!”武祥忽然說話,看向李笠:“既然用八百文機制假錢,可換對方手中價值一千文的貨物。”
“若這機制假幣在齊國境內大范圍流通,等于...等于我們從齊國那里,白拿物資!”
“如果,我們在齊國花出去一億文機制假錢,等于我們從他們那里,拿回二千萬好錢,或等價物資。”
李笠點點頭,但這不是正確答案,雖然很相近。
武祥越想思路越清晰:“不,這樣的行為,更像是....更像是收稅!”
“我們沒有占據齊國一寸土地,沒有置一個稅吏,也沒有一兵一卒,卻可以靠著這種手段,穩穩從齊國收稅!”
“收上來的稅,有好錢,有粟麥、布帛、絲麻、毛氈,以及各種物資。”
“這些稅,在錢花出去那一瞬間,就到了我們手上。”
“而我們要做的,就是在寒山堰用熔爐熔銅、鉛,或熔化各種劣錢,然后配比為合適銅合金,成錠后壓制為銅帶。”
“然后用機器制作假錢,再在邊境直接和齊國奸商做交易,用這些制作精美的假錢,換取對方從國內收購來的物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