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軍騎兵們面對徒步前進、陣型松散的梁軍步兵,沒有絲毫猶豫,奮力沖鋒。
但自北而來的騎兵,沖著沖著忽然人仰馬翻。
梁軍步陣忽然停下,隨后向西移動,隊形愈發散亂,自東沖來的齊軍騎兵,猛地加速,眼見著就要撞入步陣之中,卻突然人仰馬翻。
突入起來的變故,讓位于南面督戰的可朱混元,以及左右部將錯愕不已,他們想不明白,己方騎兵到底遭遇了什么,居然會如此狼狽不堪。
看情形,是被絆馬索或者拒馬攔截,然而梁軍步騎行進之中,哪來的時間布設這些障礙?
仔細一看,己方騎兵似乎是被地面一道若有若無的繩網給絆倒,但臨時布設的絆馬索、繩網,如能有這般威力?
西面,以‘鴛鴦剪’戰法突進的梁軍騎兵,很快便將西側齊軍兵馬‘剪’得七零八碎,隨后猛然掉頭,往南而來。
橫在中軍前的齊軍步兵,見梁軍騎兵繞到左側(西側),得了中軍號令,趕緊變陣,轉向左側。
但步兵們變陣還未完成,甚至還沒來得及趕到側翼,梁軍騎兵便呼嘯而來,撞得步兵潰散,隨后徑直往中軍而去。
身處戰場中部的梁軍步兵,沒有騎兵保護,但有鐵絲網護住東、南、北三面,所以足夠安全。
而梁軍騎兵的任務,是擊破齊軍中軍,率領他們前進的將軍,是戰無不勝的“李三郎”。
所有將士都堅信這一點:李三郎在哪里,勝利,就在那里。
所以,堅定不移的跟在李三郎身邊,發動無畏沖鋒。
齊軍中軍,可朱混元及身邊騎兵已經動起來,不是跑,而是準備正面迎戰,絕不能輸了氣勢。
但是速度未起,隊形松散。
梁軍騎兵十分靈活,很快聚集、組成橫陣,分為三排,每排前后相聚三十余步,第二排偏右、第三排偏左。
每一排的馬與馬之間靠得很近,密集如墻,縫隙僅能讓一人經過。
每匹馬的正面有馬鎧,其上梁兵手持馬槊,維持隊形,以排山倒海之勢,沖向陣型散亂的齊軍騎兵。
個人技藝精湛的齊軍騎兵,呼喊著迎戰,卻在如墻推進的梁軍騎兵面前潰散。
他們可以躲過當面刺來馬槊,卻無法躲過側面刺來馬槊。
他們可以在馬上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,甚至可以鐙里藏身,但面對如墻般前進的對手,根本就無力躲閃。
對方以密集橫陣突進,打法簡單粗暴,不講究個人騎術技藝,而任何精湛騎術在這樣的‘馬墻’面前都沒有用。
齊軍騎兵散亂的陣型,無法形成合力,無法與結為一體的梁軍騎兵橫陣抗衡,如同雞蛋一般,被對方壓碎。
率部沖鋒的可朱混元,看著以密集橫陣沖來的對手,忽然覺得眼睛一花。
對方背對夕陽,自西向東發起沖鋒,但夕陽并不刺眼,可朱混元覺得眼花,是因為有感而發。
他老了,真的老了。
如同一頭年邁的頭狼,雖然身經百戰,但真的年老力衰、精力不濟。
面對一頭發起挑戰的‘青年狼’,無論是體力、耐力還是計謀,老邁的頭狼都落了下風。
李笠就在陣中,但對方故意暴露身份,導致己方人人激動起來,為了立大功,選擇花時間布防,防止李笠突圍。
結果,李笠根本就沒打算突圍,而是要決戰,卻略施小計,換來半天的休息時間,讓將士恢復體力。
現在,悔之晚矣。
征戰沙場數十年的老將,滿懷不甘,率領跟隨多年的部曲,化作波濤,拍向石墻。
在如墻進的梁軍騎兵面前,局部數量不占優的齊軍騎兵,很快如浪花般碎裂,粉身碎骨。
夕陽西下,余暉消失在地平線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