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無論是野獸,還是流寇、強盜,亦或是那些強宗著姓,都沒法把你們從這塊地盤上趕走,你們扎根在這里,就是最大的功勞。”
“就像打仗,我讓你們守住城門,你們就一定要守住城門。”
莫欄子跟隨李笠打過仗,對‘李三郎’的本事佩服至極,現在聽李笠這么囑托,和其他幾位同袍拍著胸膛保證:
“君侯放心,我們駐扎在這里,什么野獸、強盜,再別想把地盤占了!”
“好!”李笠笑起來,“如今戰事告一段落,我會安排更多的將士、百姓屯田,你們這里,不會冷清了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柵外,在這片地區‘駐點考察’的祖珽,看著眼前一片田地,又看看遠處綿延不絕向東行軍的兵馬,感慨萬千。
齊軍四路兵馬幾近全軍覆沒,扶風王可朱混元陣亡,他沒想到,戰爭是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戰爭。
更沒想到,李笠不是先守后攻,而是選擇主動出擊、野戰決勝。
絕對的信心,絕對的實力,絕對的勝利。
祖珽心中感慨,他認為,從今往后,這就是各地消息靈通人士對李笠的印象。
一個驍勇善戰、幾近于不敗的方鎮大將,卻因為出身微寒,不可能被士族子弟親近,一旦求賢若渴,必然成為寒門子弟投奔的極佳目標。
祖珽為自己的選擇感到慶幸,不僅是因為此戰大捷,也因為這段時間,在軍屯區的所見所聞。
軍屯,古來有之,沒什么稀奇的,但是,徐州實行的軍屯,又有不同。
祖珽仔細研究了一段時間,理出了李笠軍屯的思路。
以軍人為骨干,帶領百姓(無地流民為主)一起開荒、屯田,隊伍是按照軍隊的編制來編成,為屯兵制。
但各級編制,有些奇特。
李笠的屯兵制,名為“衛所制”,各級軍職及統領兵力如下:
衛指揮(管5個千戶共5600人)>千戶(管10個百戶共1120人)>百戶(管兩個總旗共112人)>總旗(管5個小旗共55人)>小旗(管10人)。
這是屯兵(衛所兵)的序列,每個兵,拖家帶口,等同于一戶,然后每個屯兵戶,管三個屯民戶。
于是,屯兵(含屯民)的屯田聚落,為以下各級:
衛(主官衛指揮)>堡(主官千戶)>塞(主官百戶)>壘(主官總旗)>柵(主官小旗)。
每一級聚落,有固定的屯田戶數。
衛(管五個堡,兩萬戶)>堡(管十個塞,四千戶)>塞(管兩個壘,四百戶)>壘(管五個柵,二百戶)>柵(四十戶)。
這個規模,已經明顯不是單純的種田需求,祖珽一開始以為,這是耕戰結合的軍制。
屯兵(含屯民)農忙種地,農閑操練,有需要時,這些屯兵會隨軍作戰。
就像西賊(西魏,現在的周國)目前實行的府兵制那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