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李笠在徐州試行的屯兵制(衛所制),屯兵(衛所兵)不參與作戰,而是維持地方治安。
屯兵各級主官及其僚佐,在屯田地區,承擔著各級官吏的職責,屯兵不是戰兵,更像是維持治安的里吏及白直。
所以,這不是軍事制度,是披著軍屯‘皮’、以行政區為‘骨’的屯兵制(衛所制)。
衛、堡、塞、壘、柵,既是各級屯田聚落,也是各級地方行政區,或許可以對應郡、縣、鄉、里、村。
這是獨立于現有州、郡、縣(以及縣之下的鄉、里)的另類行政區,其目的,祖珽大概琢磨出來了:
軍屯打開局面后,公廨有了穩定的稅收和勞動力,以及對鄉、里一級的絕對控制能力,下一步,就是對治下現有土地的所有者們開刀。
清點田畝,清查戶口,對豪強大戶、強宗著姓征田租、戶調,征發勞役。
不繳者,后果自負。
這種話沒人敢隨便說,但李笠一定敢,因為李笠有絕對的武力,剛剛結束的大戰,證明了這一點。
所以,祖珽知道李笠有絕對的底氣,在徐州地界說這話,進一步推行屯兵制(衛所制)。
不僅如此,新‘收復’的一些地方,是李笠麾下將領鎮守,那里,同樣也會實行軍屯。
李笠要以屯兵制‘扎根’地方,站穩腳跟后,和地頭蛇們爭奪土地、人口、資源。
屯兵制的兵,其實是‘維持治安’和守城的羸兵,野戰決勝的戰兵,通過募兵制來解決。
用募兵抵御外敵,如同大樹的樹冠一般,為樹下百姓遮風擋雨。
用屯兵控制地方。如同大樹的根,深入地下,汲取源源不斷的養分,讓大樹茁壯成長。
而推行屯兵制,以軍隊組織流民屯田,既能讓立功將士分得田地(待開墾的荒地),又安置無地流民,并且聚攏人口,一舉多得。
祖珽這段時間‘蹲點’考察屯兵制,發現這制度實行得不錯,且結構已經完善。
若能正常實行下去,不出數年....
然而,在屯田打開局面前,必須持續投入足夠多的錢糧,才能保證無數的‘根’,扎入土壤里,并活下來。
這么多錢糧,從哪里變出來?
祖珽想到這里,看向身后那如同村落的“柵”。
一個“柵”,四十戶,二百余口人,靠著開墾的荒地,種不出多少糧食,得靠寒山那邊供養。
供養一個“柵”,消耗可不低,無數個“柵”,要如何養活?
他不知道李笠要如何湊錢糧,卻知道,徐州東北境,通航運瀆兩岸,最先屯田的地區里,無數的“柵”,已經活下來了。
經此一戰,誰都看清楚徐州猛虎的爪牙有多鋒利,想來,短時間內,不會有人敢撩撥這頭猛虎。
那么....到底要如何變出這么多錢糧,來讓無數的根,奮力扎進土里、活下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