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隊穿過一個門框形狀的鐵架,停下,使得這鐵架正好位于車隊中部。
張鋌和吏員們上前,現場觀看裝卸工裝卸貨物。
鐵架十分粗碩,名為“門形吊車”,‘門腳’各自立在一個軌道上,且裝著輪子,所以能夠前后移動。
其‘門梁’下有可移動的滑車,滑車帶著六個吊鉤,可以把一個車廂的四角和中部鉤住。
四輪車的車架和車廂是可分離的,通過插銷固定,只要撤去插銷,那么憑借人力用門形吊車“起吊”,可以將車廂吊起數尺,然后平移到旁邊平行軌道上停著的車架上。
待得車廂放到空車架上,四名身著裲襠“號衣”的青壯,直接推著車向前走。
后方,第二列來自利民車站的馬拉貨車抵達,前后相隔十分鐘,進入旁邊一個軌道,進行‘卸車’。
第一列車的八個車廂,逐一被吊走,六匹馬拉著八個空空的車架向前走,經過“人”字形變向軌道,進入另一條軌道。
頭變尾、尾變頭,拉車的馬被解開,原先車隊的尾部、現在的頭部,和新的一組共六匹馬‘接上’。
另一組裝卸工個門形吊車,往這八個空車架上吊裝車廂,逐一吊裝完畢后,把車架和車廂固定好。
休息好了的四名‘車夫’,駕馭六馬,拉著車隊,往北而去。
這一卸,一裝,看上去簡單,但實際上不簡單,涉及多個流程。
不同的隊伍,以分工合作制,確保貨物裝卸、收發、貨物登記、車隊換軌道變向、換馬同時進行,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車站的“吞吐量”。
不遠處,張鋌看了看手中懷表,對此次有軌馬車的貨物裝卸十分滿意。
當然,更滿意的是“集裝箱”的使用,確實極大提升了貨物轉運效率。
一個“集裝箱”,由鐵框、木板制作而成,尺寸統一,自重加貨物,重量控制在三千斤左右,是李笠想出來的貨運容器。
集裝箱運輸,對于提升物質轉運效率確實有幫助,但若只是如此,還不夠。
不遠處,是喧囂的泗水碼頭,剛到車站沒多久的八個車廂(集裝箱),被人推到卸貨軌道停好。
裝卸工打開側板,其中煤炭傾瀉而出,落在旁邊滑道。
有人跳進堆積了煤炭的滑道里,抽檢煤炭質量,并把抽檢煤樣裝好。
抽檢完畢,確定人員撤離滑道后,工作人員隨后打開隔板,讓煤炭滾入滑道另一頭的漏斗狀裝置。
漏斗下方,是一艘靠泊在碼頭的船。
煤炭不同從漏斗里落下,落在船艙里。
等這一車煤炭都傾倒完畢,在漏斗附近的工作人員吹響哨子,并探出身子,向下方船只舞動手中小旗。
船邊裝卸工得了工頭命令,拿著鏟子跳下船艙,將堆積如小丘的煤炭平整。
平整完畢,他們離開船艙,漏斗裝置上的人確定船艙無人,很快又放新一批煤炭‘落下’。
反復幾次,船艙滿載,船工便把篷布覆蓋船艙,把船撐到另一個泊位,新一艘空船取而代之,敞開船艙,在漏斗下待貨。
旁邊,張鋌看了看懷表,對裝船速度很滿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