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聚落堡壘上高聳的望樓,都配有大型千里鏡,以及簡易燈火/旗號‘通訊機’,如同耳目。
這些望樓上的哨兵,可以通過千里鏡觀察周圍數里的動靜,并且在不動聲色間,將自己所“看倒”、“聽到”的動靜,通過‘通訊機’傳遞出去。
所以,現在這一大片廣袤的屯田區,對于官軍來說是“透明”的,這片地區上的動靜,都逃不過一個個聚落堡壘的觀察。
來襲的齊軍騎兵,進入屯田區后,就像進入獵場的獵物一般,在無遮無擋的平地里流竄。
迎接他們的,是準備就緒的狩獵隊。
梁森鎮守兗州,卻不是死守兗州,要配合屯田都督府,將前來襲擾的敵騎一網打盡。
據地辦法,和彭蠡湖里漁民捕魚差不多,找到獵物所處的大概位置,然后左右包抄,把對方往某個方向趕。
趕到某個區域,將其殲滅。
但他們的對手,是移動速度很快的騎兵,所以作戰時必須做到隨機應變,且得多個心眼,畢竟來襲之敵,一定不缺經驗豐富的精銳騎兵。
稍有不慎,打狗不成反被咬。
狗叫聲陸續響起,此起彼伏,那是一只只獵犬在咆哮。
獵犬待在專門的馬馱犬籠,跟著騎兵們行動,現在出來、下了地,解了籠頭,喝水、進食,順便活動一下四肢。
敵騎狡猾,行蹤飄忽不定,為了追擊這些身上可能有羊肉膻味的“獵物”,帶上獵犬或許會有奇效。
然而獵犬無法跟著騎兵長途跋涉,于是讓馬馱著專用犬籠,帶著大量獵犬隨軍行動。
臨戰,放出獵犬,如同打獵一般,對獵物實行圍剿。
騎兵帶著獵犬(軍犬)出擊,這是徐州軍試行的一種戰術,效果如何,現在就能檢驗一下。
幾名騎兵小隊長,根據從旁邊聚落獲得的消息,結合之前已經獲取的敵情,向梁森進行匯報。
并給出草擬的作戰方案。
“敵軍極大可能在這里,屯五區南端,那里丘陵多,樹林多。”一名小隊長指著輿圖,向梁森進行匯報。
輿圖上畫著網格,代表著一個個“地塊”,而“屯五區”,在此處東南方向大概三十里外。
而梁森所部騎兵,是從東面而來。
梁森看著輿圖,眉頭緊鎖:“也就是說,他們偷偷掉了個頭,主動往我們這邊靠過來,想來個燈下黑?”
“有這可能,而且...”這個年輕的小隊長看看同伴,確定眼神之后,向梁森講出眾人討論后達成的看法:
“他們并不是在躲,也不是在逃,而是要找機會,吃掉追擊的官軍。”
“何以見得?”梁森問。
“使君,各處聚落堡壘,如今見了敵人蹤跡之后,并未以烽煙示警,而是以千里鏡、燈火通信機傳遞消息,為的就是裝聾作啞,不驚動敵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