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琳幾名部下,也認得這來自鄱陽的“大鯰彭”,笑吟吟上前,攀談起來。
熟人見面,一番寒暄,切入正題,但在那之前,王琳很想弄清楚一件事:徐州騎兵所用長柄刀,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是正式裝備的長兵,還是彭均部曲自己用的武器。
“這長柄刀,是徐州軍府正在試用的長兵,分騎戰、步戰,有相應的使用技法。”
彭均說完,讓部下拿來幾柄長柄刀,讓王琳及左右觀看。
“優點和缺點,都有,具體好不好用,得由實戰來做檢驗。”
原來如此,王琳拿著長柄刀,仔細端詳起來:
這長柄刀,其刀身比環首刀略寬,刀背加厚,并不是簡單的把環首刀接上長桿而成。
刀前端為弧形,刀尖上挑,更注重劈砍,但也能直可刺。
刀背“開裂”,裂出小叉,也不知如此制作有何用意,王琳覺得或許如戟的小枝那般用處。
刀柄(桿)截面為水滴形,一頭圓一頭略尖,尖的一端對應刀刃。
如此刀柄,可以讓人在不看刀頭的情況下,根據刀柄握感,就能知道刀刃的方向。
王琳掂了掂分量,發現長柄刀沒有想象中的沉重,看樣子,刀頭的重量,不比環首刀重多少。
又試著舞了一下,刺、挑、砍,以他力量尚可的雙臂來舞動,覺得這刀舞起來比想象中要靈活,刀頭很好控制。
當然,再靈活也比不上矛,畢竟‘頭部’的重量差別在那里,王琳知道對于長兵來說,前端分量越輕就越省力、越靈活。
整體而言,長柄刀分量比矛重,靈活也不及矛,但用法特別,可以實戰矛、槊無法施展的技藝。
或許經過練習,真的“好用”。
他點點頭:“有點意思,此兵器形制從未見過,有名字么?斬馬刀?長柄刀?”
彭均回答:“名字到是有,諸位看這刀型,像什么?”
王琳和左右仔細看了看,覺得這刀身前端為弧形,看上去,像眉毛,也像...像一輪彎月。
“刀如偃月,所以取名偃月刀。”彭均公布答案,王琳好奇:“為何會想到用長柄刀做武器?”
彭均笑道:“目的就是破甲,破重甲,步戰交鋒,作為劈砍類破甲長兵來用,而這長柄刀的用途,比長柄斧多一些。”
“騎兵交戰,長柄刀的技法豐富些,可以劈砍,混戰時,或許能有幫助。”
“方才說的,是試用的兵器?”王琳副將陸納問,他對這種兵器很感興趣。
“對,試用,好不好用,得看實戰。”
陸納又有疑問:“為何要如此折騰呢?矛槊就不錯,都督用的可是兩刃槊。”
“嗨,這是李郎...彭城公琢磨的...”彭均笑起來,露出森森白牙,道出其中秘辛。
“彭城公認為,軍隊作戰,如同工場開工,工人們要用合適的工具來高效率完成工作,武人嘛,當然要用合適的工具,來提高殺人效率。”
提高殺人效率?
這話聽在王琳及一眾部下耳中,讓他們對李笠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。
話說李笠成日里到底在琢磨些什么啊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