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山上,觀景樓,駙馬都尉王?正與州廨同僚一道接待客人,主賓一邊享受美酒佳肴,一邊講起各種奇聞異事。
客人多為三吳的士族子弟,到淮北“游學”,路過寒山,長長見識。
王?等人作為東道主,自然是要好好介紹一下寒山城,以及徐州的風土人情。
但客人們最關注的,卻是徐州牧、彭城郡公前不久上表所說的一件事,那就是在兩淮試行府兵制。
具體如何試行,彭城公寫得很詳細,所以消息很快傳開,隨后引起軒然大波。
無數人的眼睛,都落在五位輔政大臣身上,一雙雙眼睛里的無數怒火,幾乎要噴涌而出。
因為誰都不愿意朝廷開這個危險的先例。
彭城公所說府兵制,是效法周國的一項軍制,將各地豪強編入軍府,并給予軍職,使其成為各級府兵將領。
其部曲私兵,亦或當地軍府招募的青壯,構成府兵。
平日,府兵自耕其田(無田者分田),農閑操練,一遇戰事,各將領便率領府兵,自備兵仗隨軍作戰。
戰事結束,府兵解甲歸田,而立下軍功者,則視軍功大小有獎賞或晉升甚至封爵。
這套制度一旦實行,意味著寒人可以繞過中正制,憑借軍功入仕、晉升,當流內官。
嚴重威脅了士族們的利益,會危急許多人的仕途。
而且還會讓粗鄙武人騎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,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
即便只是在兩淮試行,但士族官員們也不愿意任何人開這種先例。
所幸,五位輔政大臣識大體、顧大局,沒有允許這一請求。
但隨著消息的擴散,還是有不少人知道了府兵制這一制度,并對其頗感興趣。
否定一件事,不代表對這件事不聞不問,府兵制到底是好是壞,成了許多人的談資。
王?對彭城公試圖試行的府兵制頗為了解,大概向客人們介紹了一番,著重強調彭城公如此提議的考慮:
目的是在不大幅增加朝廷開支的情況下,拉攏兩淮的豪族,以其部曲私兵增強軍力,來防備齊國,也為將來收復河南做準備。
對此,前來游學的青年英彥們覺得,目的沒問題,可不行就是不行,壞了規矩,那就是動搖國本。
九品中正制,是魏晉以來推行了數百年的制度,這可是國家穩定的基石呀!
若朝廷真的實行府兵制,就會有大量不學無術的粗鄙寒人、武人,靠著軍功擠入流內,成為地方牧守。
這些粗鄙武夫當了官,能干什么?會干什么?
這些人可以為了軍功,不斷發動戰爭,如此一來,國家會變成什么樣子?
在兩淮試行府兵制,說得好聽,可以防備齊國,保邊境平安。
可荒傖(三吳對兩淮人的蔑稱)為了軍功,定然會擅開邊釁,導致兩國爆發戰爭,這不就是南轅北轍?
還好,這提議被否了。
但是,宰輔們卻同意了彭城公的另一項提議,那就是在兩淮試行“役兵制”。
“役兵制,你們可以看作是力役的改良。”王?侃侃而談,役兵制的內容,他聽父親分析過,所以明白其意義在哪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