靠著承接民間建筑工程盈利,養活役兵及其家屬。
王?的一番介紹,讓客人們若有所思,他們問起這役兵制純屬好奇,既然徐州這邊似乎考慮周全,想來,應該能推行下去。
至于效果如何,是否入王?所說那樣,役兵隊伍靠著承接民間建筑工程來“自負盈虧”,就不得而知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
寒山城一隅,擬定役兵“宿舍區”的一處坊內,李笠看著坊門口那人山人海的招募情景,頗為滿意。
陪同他巡視的賈成,介紹起役兵的組建情況。
然而李笠只關心“業務”,因為招募役兵的待遇不錯,一期招募肯定不會缺人手。
“君侯,接的工程業務,已經排到明年年底了,只要不打仗,夠役兵們忙的。”
“業務這么火爆的么?你們有沒有算錯?”李笠問,賈成點點頭:“嗯,確實市...市場需求旺盛,而且淮南那邊,業務拉得好...”
“那今年過年,你們可得忙了,趕緊把隊伍培訓好,早點下工地。”
“屬下明白!”
因為前期鋪墊得好,所以當朝廷允許徐州試行役兵制、州廨開始招募役兵,應募者很多。
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,到了明年春天,施工隊們就可以承接業務了。
賈成之所以用施工隊來形容役兵,是因為李笠一開始構思這一制度的時候,就是把役兵當做施工隊來組建的。
在現代,各類建筑工程,都有專業的建筑施工單位來承建。
古代沒有專業的這種施工單位,因為經濟撐不起。
但相關的技術人員是有的,只是具體實施的時候,需要征發大量百姓來服力役,才能協助技術人員完成一項項大型工程。
然而征發百姓、大興土木,對于國力是極大地損耗,因為百姓被征發后,就無法從事農業生產。
李笠參考北宋時期的廂軍制,試行役兵制,用穩定的待遇和不錯的收入(許諾),吸引那些無地流民和無業游民入役兵隊伍。
在技術人員的指揮下,如同后世的建筑施工隊伍那樣,承接各類建筑工程,靠著承接民間建筑工程所得,自負盈虧。
也就是他來當建筑公司老板,拉起隊伍,雇傭農民、無業游民當建筑工,到處承包工程,從中牟利。
如此構思能夠實現的前提,是水泥、磚瓦的價格低廉且數量充足,且能招攬到足夠的工程“業務”來獲利。
而為了防止冗員的弊端,役兵不是終身制,更像是合同工,給應募的青壯以選擇的機會。
李笠敢這么做,當然是做足了功課,調查過“市場行情”,才決定試行這個制度。
但他最大的目的不是靠著做工程牟利,也不是減輕百姓勞役負擔(雖然有順帶效果),而是給大量無地農民、無業游民找個能夠養家糊口的飯碗。
有了這個飯碗,這些人就會攜家帶口,從依附的莊園、塢堡、山寨跑出來,涌入寒山定居,成為“有單位”的人。
這是關鍵的一步,如果役兵制試行成功,意味著他可以通過這個合法手段,有效的從莊園主手里“拐走”大量勞動力。
人多力量大,手里有了充足的勞動力,什么都好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