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,入夏后天氣變得炎熱起來,但還稱不上酷熱。
而陳和及幾位豪商,此時心急如焚,心仿佛比太陽還要燙。
進入四月,建康糧價已經漲到每斗兩千文以上,卻沒人認真管,因為許多官員等著看笑話。
而官府給那些“窮鬼們”吊命的粥鋪,還在勉力維持。
上表請求“暫緩”稅制改革的官員也越來越多,種種跡象表明,剛做好籌辦事宜的新稅制改革,即將胎死腹中。
可是,這“胎”沒死,他們的麻煩先來了。
夏天到了,春天結束,但緊要的貨一直不夠,幾位在此借酒澆愁,卻越澆越愁。
“怎么會這樣,怎么會這樣!”
一人說著,放下酒杯雙手托著頭,手指深入頭發,用力的捏著頭皮:“這不能啊,這不能啊!”
“貨都到哪里去了,怎么比起往年,少了那么多!”
陳和聽著牢騷,只能無奈的笑笑。
“貨”,指的是香藥,香藥的用途很多,譬如制作香囊,給衣物、被褥熏香,或者用于香爐,給房間熏香等等。
雖然香藥很貴,但富貴人家離不開香藥,少一天不用都不行。
這在權貴、宗室、士族云集的建康,尤其如此。
然而梁國國內不怎么產香藥,各地消耗的大量香藥,主要來源無非兩處:西域,海外。
蜀地尚在梁國版圖時,有西域胡商經吐谷渾走陸路入蜀,販來大量西域香藥,這些香藥走長江水路,抵達建康,或銷往各地。
此外,每年開春,東南風起時,有海外蕃商乘船抵達交州龍編、廣州番禺,舶來大量海外香藥。
這些香藥,要么由商隊帶著走陸路,從番禺出發北上,在衡州“分叉”,經由江州、湘州銷往各地。
要么直接由海船裝載,借著東南風北上,抵達會稽銷往三吳,或入長江,抵達廣陵(京口)或者建康。
自從蜀地淪陷,梁國的香藥主要來源就只剩下南方:每年春天,舶來的香藥經由廣州番禺,大量涌入三吳,然后分銷各地。
其集散地,除了會稽、廣陵、建康,主要就是江州南昌和湘州臨湘。
所以,春天是香藥的“季節”,商賈們會提前備足資金,在春天時于會稽、建康、廣陵、南昌、臨湘購入大量香藥。
此后要過一年,才有機會再次大量購買。
對于陳和這些給權貴們當“掌柜”的豪商來說,年初對香藥大規模購買、備貨,確保靠山府里的香藥供應,是最要緊的一件事。
因為每年都會有充足的香藥進入建康,數十年來都是如此,所以權貴家中,一般不會過度囤積香藥,每年一定要用“新貨”。
否則會被人比下去的。
因為香藥需求很大,所以進貨量也很大,當然,陳和他們是不可能為此足額繳納商稅的。
香藥是好東西,除了京城,各地對于香藥的需求也很大。
然而,今年開春以來,到了現在,數月過去,會稽、廣陵、建康市面上,“新到海外香藥”的數量特別少。
同比過去幾年少了很多。
有消息靈通人士,打聽到廣州番禺那邊“到岸”的香藥也大幅下降,具體原因不清楚。
雖然各地商賈都有香藥存貨,且富貴人家自己也有存貨,但是相比每年的巨大消耗量,遠遠不夠。
正是供貨極度短缺,所以建康的香藥價格暴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