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淮陰在寒山淪陷之前,不可能被北虜圍困。
若戰局確實不利,皇帝和中樞隨時可以經由中瀆水從容南撤,返回建康,安全得很。
而李笠又提出一個方案,那就是在兩淮實行府兵制,在不大幅增加朝廷開支的情況下,在兩淮就地解決養兵、練兵的問題。
實行府兵制后,只要數年時間,朝廷在兩淮就能平添戰兵數萬,平日里拱衛淮陰行在,必要時,隨皇帝御駕親征。
這一消息,又引來朝野嘩然。
隨后輿論風向一變,開始有地方牧守和官員支持皇帝駐蹕淮陰,這些人當中,多為武人或兩淮出身。
因為皇帝駐蹕兩淮,目的就是練兵、為北伐做準備,那么對于寒人和武人來說,只有打仗,才有他們的出頭機會。
試行的府兵制,仿照周國所行制度,對于兩淮地區的豪族、寒族而言,府兵制,就是專門為他們開辟的一條官場新道路。
這條道路,能讓寒人繞開九品中正制,實現入仕、升遷。
兩淮寒族,可以靠著從軍入仕,不再看門第,不用評鄉品,靠軍功晉升。
也就是說,武人可以憑借軍功做各級將軍,然后可以轉為地方牧守。
或者對應班秩的流內官。
如此官場新道路,如何能不獲得寒人支持?
不要說兩淮,就連各地寒族,都對此眼饞不已:兩淮試行府兵制,將來,或許會推廣別的地方。
所以,支持皇帝駐蹕淮陰的聲音越來越響亮,而淮南各地不斷有寒族組織百姓到官府請愿,上萬言書。
請求皇帝駐蹕淮陰,請求朝廷給兩淮子弟一個為皇帝(朝廷)效命的機會。
面對傖楚們(三吳之人對江北之人的蔑稱)恬不知恥的請求,建康的士族們坐不住了。
因為皇帝一旦駐蹕淮陰,隨之而來的一系列“新政”,包括府兵制,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。
制度上,動搖九品中正制;權力博弈上,導致皇帝被一群好戰的粗鄙武人包圍、蠱惑,遠離忠良。
而且,皇帝長期駐蹕之處,必然是實際的權力中樞,行在淮陰,就成了事實上的國都。
沒有皇帝的建康,即便依舊是都城,卻已經形同虛設。
士族們聚居建康周邊,已歷數百年,一旦建康的都城地位形同虛設,后果就是士族們稍有不慎就會被斷根。
因為累世為官、接近權力,才是士族們維系門第的唯一關鍵,遠離權力,士族們的日子就沒法過了!
當初,衣冠南渡時,顯赫一時的許多士族,因為后代在仕途上漸漸不顯,門第也隨之下滑,漸漸不為人知。
譬如瑯琊諸葛氏,當初門第可遠在陳郡謝氏之上,現在呢?
所以,一旦皇帝駐蹕淮陰,士族們必須跟著去,然而這一去,百余年來在江南積累的家業、田產怎么辦?
人可以搬遷,但田地、莊園沒法搬著過江。
多少家族的日常開支,都靠著建康、三吳地區的大量土地和莊園來支持。
此前,新稅制實施,導致各家在建康城內的日常開支平添了不少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