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問:“不是說各酒場又陸續上了設備,產量大漲,還是不夠么?”
那吏員笑道:“不夠,因為別處釀不出來,販酒的商賈云集鄱陽,得了酒,立刻運出去,讓錢轉著圈生錢。”
怎么個“轉圈”生錢法?
他舉了個例子。
在鄱陽得了酒,用船載到南昌,然后轉陸路,走安成步道去湘州臨湘。
在臨湘稅署的交易市場,將酒轉手,然后購入大量木材,裝船,走湘水入洞庭湖,到入江口處的巴陵。
在巴陵稅署的交易市場,把木材賣給江上專門做木材生意的行商,然后將貨款存入交易市場內某商號。
再拿著存款憑單,順流而下,到夏口“異地取款”。
在夏口稅署的交易市場,購入大量江沔地區特產,乘船順流而下到湓城,入彭蠡湖,再到鄱陽。
在鄱陽賣掉貨物,用貨款買酒,然后重復之前的旅程。
“這是一個圈,還有另一個圈。”他喝了一口酒,侃侃而談。
商賈帶著酒、瓷器從鄱陽出發,經彭蠡湖入江,往下游去,抵達建康。
在建康石頭津稅署交易市場,把酒賣掉,購入大量玻璃器和手工制品,經由破岡瀆運到曲阿,再運往三吳地區。
一直往東南走,一邊走一邊賣貨,到了會稽,購入大量土特產后,雇馬隊,將貨物經由陸路向西走,進入饒州地界,去樂安。
樂安如今可不得了,因為大銅礦的開采,加上之前水銅的開采,聚集了許多礦工和家屬,對各類物資的需求很大。
商賈從會稽將土特產販賣到樂安,得錢后,乘船順利而下到鄱陽,買酒,重復之前的旅程。
酒,也可以換成瓷器、紙張,以及銅。
當然,也有大量商賈只走兩點之間:鄱陽-會稽,或者鄱陽-臨湘。
實力雄厚的商隊,會帶著鄱陽的產品,經由南昌,沿著贛水,走陸路往上游(南方)去。
翻越大庾嶺,進入嶺表衡州,抵達始興。
在那里,和廣州來的商賈交易,換取對方手中的嶺表特產,尤其是各種舶來品和海外奇珍異寶。
因為鄱陽的工商業興旺,出產的瓷器、銅、竹紙以及好酒供不應求,所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商賈。
瓷器和銅當然熱銷,而酒,現在銷路也越來越廣,無數人的發財夢想,都在酒里。
進而引發一連串變動。
鄱陽實行足陌交易,加上樂安是泰安通寶、泰安五銖的主要“出生地”,所以,足陌交易的規矩,以鄱陽為起點,沿著商路向四周擴散。
這就和各地歷史悠久的短陌交易規矩形成了沖突,導致當地物價波動。
譬如會稽,長期以來的短陌交易規矩,因為同時受建康、鄱陽兩個地方的影響(這兩處實行足陌交易),老規矩開始松動。
即便當地百姓依舊不相信泰安通寶這種直百錢,但見著商賈們做買賣都在用,也意識到情況不對勁。
“所以,官府不需要強制推行泰安通寶,反正百姓也不信,不樂意用,只能是白費口舌。”
祖珽說完,笑起來,舉杯。
眾人見狀紛紛舉杯。
“酒,會教他們認清事實,反正銅產量上來了,酒,又是好酒,什么老規矩,都不是問題了。”